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國內資源市場改革步伐加快 2008年上漲成定局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3-7-31 8:01 Wednesday
2007年,資源產品市場上漲的壓力讓很多人記憶猶新。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首次明確了未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這使油、氣、煤等資源性產品的市場形成機制浮出水面。
資源市場改革步伐加快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性產品市場偏低,反映了采掘、運輸等開發成本,忽略了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損害成本。《意見》中要求科學制定資源性產品成本的財務核算辦法,礦業權取得、資源開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安全設施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退出和轉產等7項費用被明確列入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
“隨著《能源法》在2008年的兩會上推出來,資源市場在2008年肯定要上調。”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行情中的資源產品的市場,比如煤和油的市場一直在上調。”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近期提出,要推進市場機制改革。在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市場改革,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行情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市場形成機制。深化煤炭市場改革,全面實現行情化。推進電價改革,逐步做到發電和售電市場由行情競爭形成、輸電和配電市場由政府監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及時反映國際行情市場變化和國內行情供求關系。
“資源市場和服務市場改革的全面推進,會推動相關產品市場上漲,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未來市場總水平上升。”宏源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震斌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唐震斌說,為了促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限制“兩高一資”行業的發展,國家今后會加大節能環保投入,繼續改革資源性產品市場的形成機制,陸續出臺資源市場改革措施,讓資源性產品的市場充分反映資源稀缺和行情供求狀況,以便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性產品中的重要作用,鼓勵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唐震斌表示,“資源市場和服務市場改革的全面推進,會推動相關產品市場上漲,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未來市場總水平上升。”
2008資源市場上漲成定局
“2008年資源產品肯定要漲,這是大勢所趨。”唐震斌預計,今年可能會形成資源產品市場整體齊頭上漲的局面。
2007年1-10月份我國原油進口量達1.367億噸,同比增長13.8%。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我國一直對成品油市場實行嚴格管制,雖然國家發改委決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將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市場每噸各提高500元,但仍僅相當于國際油價70美元/桶的水平,存在嚴重的國內外油價倒掛、國內批零油價倒掛的現象。由于國際油價有可能繼續走高,加上國內煉油行業存在虧損,預計我國政府2008年仍將上調成品油市場。
中石化規劃院副院長白頤預計,隨著近年來民用、發電和天然氣化工的發展,天然氣供求矛盾會越來越大。同時由于原油資源的緊缺及市場的大幅上漲,天然氣未來市場也會隨著原油市場而上漲。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我國將陸續開征燃油稅、排污費、污水處理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等,并考慮將資源稅的征收方式由以往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未來很有可能會很大程度地提高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等行業的生產成本,并增加下游產品的市場上漲壓力。資源漲價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我國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要面對這種結構性市場上升的局面。”劉元春指出,本輪結構性市場上漲不僅是高速經濟增長中經濟結構自動調整的產物,也是未來進一步結構調整的動力。結構性市場上漲在本質上是相對市場的調整,他認為,這不僅是要素市場改革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核心要點,結構性市場上漲既具有必然性,也很必要。
就資源市場上漲形成的內在原因,劉元春認為,“中國要素行情和原材料行情市場改革的滯后,使中國農產品、能源、基礎材料的市場遠低于國際行情的市場,基礎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對市場極其不合理。”他認為,低原材料市場使中國“補貼”全世界,基礎產業市場過低加重了中國能源密集、原材料密集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劉元春表示,必須對結構性市場上漲演變為全面型通貨膨脹的可能性高度重視。尤其是最終產品緩解成本沖擊的空間越來越少,在整體經濟下行和利潤下滑的環境中,原材料市場上漲向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傳遞率會更高,傳遞周期會更短。而在前期上游產業市場的上漲已開始釋放的情況下,未來持續性的結構性市場上漲轉變為全面市場上漲的風險已經加劇。
唐震斌表示,“國家要正視2008年物價上行的壓力,尤其要高度重視資產市場泡沫,及時出臺調控措施調節和穩定居民通脹預期,努力防止結構性漲價演變為整體性的通貨膨脹。各地政府需要切實做好穩定市場總水平工作,重點照顧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資源市場改革步伐加快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性產品市場偏低,反映了采掘、運輸等開發成本,忽略了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損害成本。《意見》中要求科學制定資源性產品成本的財務核算辦法,礦業權取得、資源開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安全設施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退出和轉產等7項費用被明確列入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
“隨著《能源法》在2008年的兩會上推出來,資源市場在2008年肯定要上調。”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行情中的資源產品的市場,比如煤和油的市場一直在上調。”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近期提出,要推進市場機制改革。在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市場改革,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行情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市場形成機制。深化煤炭市場改革,全面實現行情化。推進電價改革,逐步做到發電和售電市場由行情競爭形成、輸電和配電市場由政府監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及時反映國際行情市場變化和國內行情供求關系。
“資源市場和服務市場改革的全面推進,會推動相關產品市場上漲,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未來市場總水平上升。”宏源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震斌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唐震斌說,為了促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限制“兩高一資”行業的發展,國家今后會加大節能環保投入,繼續改革資源性產品市場的形成機制,陸續出臺資源市場改革措施,讓資源性產品的市場充分反映資源稀缺和行情供求狀況,以便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性產品中的重要作用,鼓勵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唐震斌表示,“資源市場和服務市場改革的全面推進,會推動相關產品市場上漲,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未來市場總水平上升。”
2008資源市場上漲成定局
“2008年資源產品肯定要漲,這是大勢所趨。”唐震斌預計,今年可能會形成資源產品市場整體齊頭上漲的局面。
2007年1-10月份我國原油進口量達1.367億噸,同比增長13.8%。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我國一直對成品油市場實行嚴格管制,雖然國家發改委決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將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市場每噸各提高500元,但仍僅相當于國際油價70美元/桶的水平,存在嚴重的國內外油價倒掛、國內批零油價倒掛的現象。由于國際油價有可能繼續走高,加上國內煉油行業存在虧損,預計我國政府2008年仍將上調成品油市場。
中石化規劃院副院長白頤預計,隨著近年來民用、發電和天然氣化工的發展,天然氣供求矛盾會越來越大。同時由于原油資源的緊缺及市場的大幅上漲,天然氣未來市場也會隨著原油市場而上漲。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我國將陸續開征燃油稅、排污費、污水處理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等,并考慮將資源稅的征收方式由以往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未來很有可能會很大程度地提高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等行業的生產成本,并增加下游產品的市場上漲壓力。資源漲價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我國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要面對這種結構性市場上升的局面。”劉元春指出,本輪結構性市場上漲不僅是高速經濟增長中經濟結構自動調整的產物,也是未來進一步結構調整的動力。結構性市場上漲在本質上是相對市場的調整,他認為,這不僅是要素市場改革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核心要點,結構性市場上漲既具有必然性,也很必要。
就資源市場上漲形成的內在原因,劉元春認為,“中國要素行情和原材料行情市場改革的滯后,使中國農產品、能源、基礎材料的市場遠低于國際行情的市場,基礎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對市場極其不合理。”他認為,低原材料市場使中國“補貼”全世界,基礎產業市場過低加重了中國能源密集、原材料密集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劉元春表示,必須對結構性市場上漲演變為全面型通貨膨脹的可能性高度重視。尤其是最終產品緩解成本沖擊的空間越來越少,在整體經濟下行和利潤下滑的環境中,原材料市場上漲向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傳遞率會更高,傳遞周期會更短。而在前期上游產業市場的上漲已開始釋放的情況下,未來持續性的結構性市場上漲轉變為全面市場上漲的風險已經加劇。
唐震斌表示,“國家要正視2008年物價上行的壓力,尤其要高度重視資產市場泡沫,及時出臺調控措施調節和穩定居民通脹預期,努力防止結構性漲價演變為整體性的通貨膨脹。各地政府需要切實做好穩定市場總水平工作,重點照顧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