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中國將面臨第三波歷史大轉型
作者:admin 發布于:2020-10-19 3:44 Monday
人物簡介:
常修澤,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者。1979年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理論研究,1990年被評為教授,曾任該所副所長,1992年起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5年調入北京,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學術基金(香港)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香港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等。
常修澤教授著有《人本體制論———中國人的發展及制度安排研究》《廣義產權論———中國廣領域多權能產權制度研究》等著作,被海內外學界稱為中國“人本經濟學的探索者”和“對產權問題素有研究的經濟學家”。
讀常修澤教授的學術論著,可以發現,他的研究一直以來基本上是圍繞著制度創新和發展轉型來展開的,且主要是沿著三條線路進行:第一條線是人本經濟理論;第二條線是產權經濟理論;第三條線是發展轉型理論。在人本經濟理論和產權論研究方面,他已先后出了《人本體制論》和《廣義產權論》。在轉型理論方面,他正寫的書,題目叫做《中國第三波轉型》。中國正處在歷史性的經濟社會轉型中。當前被人們熱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正是現階段轉型的焦點。常修澤教授此次與本報記者的訪談,就是從中國第三波轉型的話題出發,進而探討發展方式轉變問題的。
關于中國第三波轉型
記者:您在新書書稿中說,從中國歷史縱深大視野審視,我們現在面臨第三波歷史大轉型。為什么叫做“第三波轉型”?
常修澤:第一波是社會制度轉型,是從1919年開始,這個轉型是以1949年為標志,轉型已經完成。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是我在書稿后面加了一個小注,中國人民是站起來了,但是站在哪里呢?站在世界的邊緣。當時要建立新民民主主義社會,但是非常遺憾,并沒有按照新民主主義社會構思去做,很快就拋掉了新民主主義,所以我說新民主主義社會在人類歷史上、中國歷史上是“流星”,很快閃過去了,閃過去之后很快墜入了“斯大林模式”。
第二波轉型,叫做經濟體制轉型,是以1978年為標志開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這個雛形應該說已經建成,但是改革仍然在攻堅的過程中,第二波轉型遠遠沒有完成。
記者:就是說,第一波轉型和第二波轉型都是不徹底的,都還沒有完成。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次轉型,是不是意味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多向度轉型?
常修澤:不僅如此。作為一個理論研究人員,應該著眼于未來,所以我現在思考,在經濟體制轉型的基礎上,從更大的視野、更高的層次思考中國轉型的問題,下一波轉型,就是第三波轉型,應該轉哪里呢?我列了三條。
第一,由邊緣到前沿。中國現在雖然站起來了,但還是站在世界的邊緣上。考察當代世界,從經濟領域上看,經濟格局中最重要的是貨幣體系格局,雖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日本,有可能一兩年后變成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世界貨幣體系里面人民幣基本上沒有地位,這很不相稱,還是被邊緣化。下一步中國應該由邊緣向前沿轉移,這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期待。
第二,由隔閡到融合。中華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先進文明之間有很深的隔閡。最近有很多事例給我心靈上撞擊,比如前不久網上對中外混血青年的議論,反映出目前社會對這樣一種事物接受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是排斥。我們的現代文明跟人類的進步文明還是有很多隔閡。去年故去的人類文明理論家亨廷頓先生有一本著作叫《文明的沖突》,我沒有用“沖突”,我用的是“隔閡”。我個人認為,按照世界和諧的期待,中國的文明應該和世界其他的先進文明,逐步逐步地交融,雖然現在還很難融合到一塊兒,但是應該通過交融,最終達到“融合”。現在世界上,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有斯賓格勒的“活力論”,有湯因比的“成長論”,有列維·斯特勞斯的“均衡論”等,我想探索的是“文明融合論”,因為,我們國家如果要真在這個世界上崛起,那么就要由隔閡走向融合。
第三,由不可持續到可持續。這是對文明的一種期待。我這本書的基本理論,也就是“告別邊緣、告別隔閡。走向復興,走向融合。興而不肆,融而不阿。”中國要振興,要復興,但是不應該傲慢,尤其不能夠獨霸天下,融,但是要自我約束、要不卑不亢。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共同打造人類文明。這是在為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國家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常修澤,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者。1979年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理論研究,1990年被評為教授,曾任該所副所長,1992年起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5年調入北京,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學術基金(香港)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香港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等。
常修澤教授著有《人本體制論———中國人的發展及制度安排研究》《廣義產權論———中國廣領域多權能產權制度研究》等著作,被海內外學界稱為中國“人本經濟學的探索者”和“對產權問題素有研究的經濟學家”。
讀常修澤教授的學術論著,可以發現,他的研究一直以來基本上是圍繞著制度創新和發展轉型來展開的,且主要是沿著三條線路進行:第一條線是人本經濟理論;第二條線是產權經濟理論;第三條線是發展轉型理論。在人本經濟理論和產權論研究方面,他已先后出了《人本體制論》和《廣義產權論》。在轉型理論方面,他正寫的書,題目叫做《中國第三波轉型》。中國正處在歷史性的經濟社會轉型中。當前被人們熱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正是現階段轉型的焦點。常修澤教授此次與本報記者的訪談,就是從中國第三波轉型的話題出發,進而探討發展方式轉變問題的。
關于中國第三波轉型
記者:您在新書書稿中說,從中國歷史縱深大視野審視,我們現在面臨第三波歷史大轉型。為什么叫做“第三波轉型”?
常修澤:第一波是社會制度轉型,是從1919年開始,這個轉型是以1949年為標志,轉型已經完成。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是我在書稿后面加了一個小注,中國人民是站起來了,但是站在哪里呢?站在世界的邊緣。當時要建立新民民主主義社會,但是非常遺憾,并沒有按照新民主主義社會構思去做,很快就拋掉了新民主主義,所以我說新民主主義社會在人類歷史上、中國歷史上是“流星”,很快閃過去了,閃過去之后很快墜入了“斯大林模式”。
第二波轉型,叫做經濟體制轉型,是以1978年為標志開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這個雛形應該說已經建成,但是改革仍然在攻堅的過程中,第二波轉型遠遠沒有完成。
記者:就是說,第一波轉型和第二波轉型都是不徹底的,都還沒有完成。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次轉型,是不是意味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多向度轉型?
常修澤:不僅如此。作為一個理論研究人員,應該著眼于未來,所以我現在思考,在經濟體制轉型的基礎上,從更大的視野、更高的層次思考中國轉型的問題,下一波轉型,就是第三波轉型,應該轉哪里呢?我列了三條。
第一,由邊緣到前沿。中國現在雖然站起來了,但還是站在世界的邊緣上。考察當代世界,從經濟領域上看,經濟格局中最重要的是貨幣體系格局,雖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日本,有可能一兩年后變成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世界貨幣體系里面人民幣基本上沒有地位,這很不相稱,還是被邊緣化。下一步中國應該由邊緣向前沿轉移,這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期待。
第二,由隔閡到融合。中華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先進文明之間有很深的隔閡。最近有很多事例給我心靈上撞擊,比如前不久網上對中外混血青年的議論,反映出目前社會對這樣一種事物接受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是排斥。我們的現代文明跟人類的進步文明還是有很多隔閡。去年故去的人類文明理論家亨廷頓先生有一本著作叫《文明的沖突》,我沒有用“沖突”,我用的是“隔閡”。我個人認為,按照世界和諧的期待,中國的文明應該和世界其他的先進文明,逐步逐步地交融,雖然現在還很難融合到一塊兒,但是應該通過交融,最終達到“融合”。現在世界上,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有斯賓格勒的“活力論”,有湯因比的“成長論”,有列維·斯特勞斯的“均衡論”等,我想探索的是“文明融合論”,因為,我們國家如果要真在這個世界上崛起,那么就要由隔閡走向融合。
第三,由不可持續到可持續。這是對文明的一種期待。我這本書的基本理論,也就是“告別邊緣、告別隔閡。走向復興,走向融合。興而不肆,融而不阿。”中國要振興,要復興,但是不應該傲慢,尤其不能夠獨霸天下,融,但是要自我約束、要不卑不亢。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共同打造人類文明。這是在為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國家發展,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