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行業報告(1-2月)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8-12-29 7:52 Saturday
有色 產銷兩旺 投資謹慎
產銷開局良好
06年開局1-2月,有色金屬工業生產與銷售始終保持同步增長。在子行業中工業產值除了有色金屬合金制造以34.25%的累計同比增長速度增長之外,其余子行業均以50%的以上速度增長,銷售收入也以高于43%的增速發展。
今年1-2月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92.0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08.13%,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85.47個百分點。這一增長勢頭是在05年穩步增長之上的繼續。盡管2005年全年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平穩增長,但增幅起伏不大。06年初始2月,全行業利潤全面提升,良好開局將帶動產業新年的進一步發展。
從行業利潤率分析,有色金屬業全行業的利潤率從05年初的較低位置逐步回升,有色金屬制造業在06年初始2月,利潤增長與利潤率均呈上升趨勢,行業景氣十分旺盛。
隨著資源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05年有色金屬行業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06年全行業成本增長也在加大。06年1-2月全行業累計成本費用為1231.9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比05年末上升6.7個百分點。鉛鋅冶煉業成本費用增長率顯著降低,而銅冶煉和鋁冶煉成本費用增長較快。
產量全面增加
06年1-2月有色金屬主要產品單月產量與累計產量全面增加,只有銻產量有小幅回落。今年頭2個月,有色金屬產品中礦產鋁、氧化鋁、鋁合金以及鋁材產量均有較大增產。雖然鋁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但受市場需求的增加,行業生產依舊旺盛。
2006年1-2月有色金屬行業共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362億元,同比增長49.43%,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近10個百分點。06年2月末產成品庫存資金額為390億元,比上年末354.36億元增加35.64億元,環比增長10.06%。
05年1-2月份,有色金屬業行業與子行業產品銷售率大幅下降,全行業降幅超過4個百分點。但這一現象并不能說明有色金屬產品銷售不旺,而是有色金屬行業的產品銷售在每年年初都有一個大幅波動,其銷售率的變化應從長期變化趨勢來分析。需要注意的是鉛鋅冶煉的銷售率出現大的下滑,而該行業銷售率自04年開始一直穩步上升,僅在06年初始發生大的轉折,。
分析有色金屬產成品資金占用額,05年全年同比增長率在10%-20%之間呈緩慢平穩增長,06年2月末同比增長率比上年末又有小幅上升;銅冶煉業產成品資金占用額同比增長率是從05年初的-35%逐步上升到年末的30%左右,06年2月末同比增長與上年末基本持平;而鋁冶煉業產成品資金占用額同比增長自05年8月走出低谷后逐步攀升,在年末達到14.77%,而06年2月末則上升到45.21%,明確顯示有色金屬行業的產成品資金逐步增大。
進出口總體增長,局部下滑
06年1-2月,整個有色金屬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103.6億元,同比增長37.2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個百分點。子行業中只有有色金屬合金制造出口增長良好,累計同比增長84.67%,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近37.15個百分點;而鉛鋅冶煉與鋁冶煉業出口出現負增長,特別是鋁冶煉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31.3%,其他子行業出口雖有增長,但增幅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06年1-2月有色金屬產品出口有喜有憂,未鍛造的銅(包括銅合金)、銅材和鋁材出口大幅增長,而未鍛造的鋁(包括鋁合金)、未鍛造的錫及錫合金和未鍛造的銻、粉末及廢碎料出口大幅下降,且下降速度為20%和40%以上。
在進口產品中,只有鋁材保持18.1%的同比增長,其余小幅增長或不同程度的下降。
有色金屬業作為為國家重點調控的行業之一,今年1-2月在行業產銷、利潤比較旺盛的情況下,行業產品進出口有所下滑,由此說明國內需增大,市場活躍。
行業投資呈現理性增長
有色金屬產品價格自2005年12月以來持續上漲,2006年在前期基礎上又邁上新臺階。由于供應緊張,06年2月份國際銻價格比前一價格區域上漲了50美元。鹿特丹倉庫鉍最高含量為100PPM的銻交易價格目前達到了4200~4300美元/噸(前一價格區域為4150~4250美元/噸),二級規格貨源價格也達到了4150~4250美元/噸。
4月6日,國際金價終于在業內人士的矚目下再度跨過一個新的里程碑,突破了600美元每盎司的25年新高點。國內商品交易市場的金、銀、銅、鋁也再度大漲,紛紛再創新高。
導致銅、鋁價格暴漲的原因主要是國際市場供貨緊張。有關國際銅研究組織提供的數據表明,2005年全球的銅產量為1684萬噸,而消費量卻達到1697萬噸,需求略大于供給。國際市場上鋁材同樣存在供需矛盾。從去年開始,一些鋁生產國也在減少產量。國內幾大鋁材生產廠家生產量也有所減少,產量下降,價格上升。
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有色金屬業固定資產投資自04年3月以來增速逐步下降,05年初位于近2年來的最低點6%,從05年3月開始緩慢回升,年末達到35%。06年2末17.8%的增速是一種理性的增長,在銷售與利潤兩旺的形勢下,表明業內投資持謹慎態度。
有色金屬行業總體生產狀況
有色金屬業產品銷售率
有色金屬業固定資產投資
有色金屬業利潤率分析
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工業總產值(現價) 銷售收入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 1419.60 49.41 11.93 1335.41 49.33 12.25
銅冶煉 199.39 61.36 -4.24 201.11 53.45 -8.82
鉛鋅冶煉 126.79 53.6 25.93 116.27 43.04 -5.80
鋁冶煉 259.13 55.97 38.80 223.83 54.56 34.46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 41.71 34.25 3.35 40.51 46.99 13.63
有色金屬壓延加工 599.62 49.78 10.40 567.69 52.76 19.55
利潤總額和虧損情況(單位:億元,%)
利潤總額 虧損企業虧損總額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 92.06 108.13 85.47 6.54 -25.85 -81.55
銅冶煉 13.47 129.46 39.22 0.24 -73.24 -52.44
鉛鋅冶煉 4.78 312.35 311.32 0.65 -32.41 -41.25
鋁冶煉 32.35 143.67 152.31 1.13 -59.01 -302.84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 1.22 64.73 51.70 0.3 -8.78 -52.93
有色金屬壓延加工 24.11 74.3 50.27 2.58 0.12 -42.11
2006年1-2月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單位:噸)
本月產量 本月同比 增速升降
與去年同期比 累計產量 累計同比 增速升降
與去年同期比
十種有色金屬 1447397 27.33 14.8 2738530 20.31 7.6
銅 237077 31.55 20 455153 28.39 5.1
鉛 206096 44.4 25.8 366080 30.47 13.8
鋅 238653 25.35 21.2 428014 17.37 20.4
鎳 9513 8.41 -15.5 18956 14.68 -6.9
錫 10054 19.07 15.1 18724 13.99 3.4
銻 8248 -9.45 3.4 17779 -2.96 -8.6
礦產鋁 676452 21.58 4.1 1340502 16.39 0
金屬鎂 45036 24.03 8.6 76506 15.61 -10.9
鈦 1045 61.57 65.2 2100 68.94 47
氧化鋁 881808 48.3 37 1768576 43.96 29.6
鋁合金 94318 38.84 56.4 192381 30.11 18.6
黃金(單位:千克) 22880 63.02 61.9 42471 -4.17 20.1
白銀(單位:千克) 543093 32.36 31.3 1003970 19.31 0.8
銅加工材 372336 21.05 23.7 744164 11.41 -4.9
鋁材 437835 39 24.3 924122 42.43 16.7
出口交貨值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實際值 累計同期比 增速變化
與上年同期比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103.6 37.25 -21.04
銅冶煉 2.3 29.53 -64.32
鉛鋅冶煉 10.4 -0.73 -53.04
鋁冶煉 5.6 -31.3 -88.56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 7.1 84.67 37.15
有色金屬壓延加工 51.9 70.5 -15.13
2005年以來有色金屬行業規模企業產成品庫存(單位:億元,%)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庫存 同期比 銅冶煉業
庫存 同期比 鋁冶煉業
庫存 同期比
200502 288.22 11.59 28.93 -35.03 42.16 -5.58
200503 300.75 10.17 38.31 -22.11 41.65 -12.5
200504 295.75 11.54 26.40 -13.01 44.08 -9.49
200505 306.22 9.95 29.28 8.83 43.00 -16.79
200506 317.71 12.97 29.10 19.68 42.19 -20.55
200507 337.73 17.03 31.12 25.64 41.32 -25.55
200508 338.08 17.51 30.60 32.61 44.12 -19.71
200509 344.87 19.5 32.52 31.57 47.26 -4.78
200510 359.70 20.06 32.71 28.69 49.07 1.66
200511 362.71 21.78 32.98 33.39 46.62 3.62
200512 354.36 27.79 30.12 28.37 41.39 14.77
200602 389.75 33.29 37.3 40.76 63.15 45.21
汽車 總體平穩增長 效益明顯好轉
產銷:低基數上的快速增長
前2月汽車產銷同比增長快速,但需要客觀考慮去年同期較低的基數原因。
2006年前2月,國內汽車市場總體表現活躍,產銷同比增長都達到40%以上的快速水平,雙雙超過百萬輛。其中,乘用車產銷增長超過60%,商用車扭轉了負增長的勢頭,同比分別增長5.94%和8.22%。
但是,必須客觀地看待這一增長形勢,因為去年同期,即2005年前兩個月,正是國內汽車市場特別是乘用轎車市場跌入最低谷的時候,月度總體產銷量都僅在30多萬輛,因此,僅從今年前兩個月的同比增長看,不能說汽車市場又出現了2002年和2003年相似的"井噴"行情。實際上,如果就月度產銷來看,今年前兩月的產銷與去年的12月份比較,還都有一定程度的環比下降,因此,汽車市場總體上只能認為是保持了較為平穩的增長。
乘用車受春節的影響因素較大,商用車2月份呈現出明顯的回暖跡象。
由于2006年1月底恰逢春節,因此,1月份國內乘用車(主要是家用轎車)銷售存在一個集中購買的季節因素,2月份春節已過,乘用車銷售明顯回落。不過,從前兩個月商用車銷售數量變化來看,自2月起商用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回暖跡象,這一方面體現在環比增長上,另一方面從同比來看,1月份商用車產銷同比下降12.76%和10.27%,而2月份同比分別增長達到28.03%和28.76%,累計同比增長亦由負轉正。
由于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前2月乘用車各次車型同比增長都非常快,相對而言,轎車和MPV增幅最為顯著,其中,轎車銷量累計同比增長達到85.83%。分月度看,由于在1月份得到較為充分的釋放,加之消費者持幣待購即將上市的新車,2月份全國乘用車銷售量與1月相比呈明顯下降。
2月乘用車各品種銷量與上月相比有明顯下滑,而商用車行業則整體出現明顯回暖跡象,在商用車各品種中,除客車和客車非完整車輛與上月比產銷呈一定下降外,貨車、貨車非完整車輛和半掛牽引車產銷較上月均呈現快速增長。
小排量和自主品牌依然是亮點
在國家對小排量汽車解禁以及油價上漲預期作用下,前2月小排量汽車銷售增勢迅猛。受此推動,自主品牌汽車廠家前2月競爭優勢和地位進一步提升。
夏利、QQ等小排量轎車前2月繼續位居銷量排名前10的汽車品牌當中,且位次進一步靠前,統計顯示,以小排量轎車生產為主的天津、重慶、安徽、浙江、黑龍江、陜西和通用在山東、廣西的生產基地增幅都在一倍以上。
前2月,奇瑞、吉利、哈飛、比亞迪等本土品牌產銷量增幅均實現翻番,轎車產銷量前十大品牌中本土品牌已占據三席,特別是奇瑞,銷量超過眾多外資品牌,首次躍居前三,進入主流轎車品牌之列,凸顯自主品牌轎車強勁上升潛力。
毛利率水平有所提高
總體效益明顯好轉
2006年前2月,在汽車產銷同比快速增長帶動下,汽車行業效益增長形勢明顯好轉。表現在:銷售收入增長加速,利潤增速由負轉正,虧損企業虧損額大幅下降。
從汽車整車企業來看,持續了一年多的增產不增收局面得到扭轉,統計顯示,1-2月份汽車整車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8.2%,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2倍。其中,15家主要轎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6.8%,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2倍。上海通用、上海大眾等主流企業利潤增幅超過100%,一汽大眾、神龍汽車等扭轉巨額虧損實現盈利。
轎車企業利潤增幅明顯超過產銷量和收入增幅,原因一是轎車企業價格策略的調整和加快新車型上市的步伐,通過新車型賺取利潤,同時下調產量不大的老車型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從而回避了主力車型價格持續大幅下降的被動局面。二是同期基數很低,去年1-2月份汽車整車行業利潤處于不到10億元的超低水平,為幾年來的最低谷。今年1-2月份的利潤總水平并未超出預期,因此二季度利潤增幅將會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回落過程,但盈利總體回升趨勢不會改變。
成本增加不改毛利水平上升趨勢
從數據來看,2006年前2月,汽車行業銷售成本增長較快,規模以上汽車制造企業的銷售成本同比增長超過30%,大大超過去年水平。不過,進一步分析發現,銷售成本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由于銷售量的擴大所引起的,因為鋼板等主要原材料價格仍在低位徘徊,因此,行業銷售成本的快速上升并非來自于單位汽車制造成本的上升。與銷售收入增速比,前2月銷售成本增長相對要慢,這使得行業的總體毛利率水平與2005年比有所提高而不是下降。
由于2005年底以及2006年1月份汽車市場銷售旺盛,經銷商庫存清理較多,因此,截至到2月末,汽車行業業內企業產成品庫存增長較快下降,同比增長2.96%,增速較大程度上低于前兩年。
進口增速大于出口
海關月度進出口統計表明,2006年以來我國汽車進口大幅增長,1-2月份,進口汽車2.9萬輛,同比增長1.1倍,進口總額27.22億美元,同比增長84.63%。汽車進口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由于進口關稅調低,以及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成本下降。二是預期對高檔大排量汽車將調高消費稅,刺激進口激增。
與急劇增長的進口相比,2006年前2月,汽車出口盡管仍保持較高增速,但明顯不如進口增長,出口創匯增速水平也有所回緩。1-2月份,汽車和汽車底盤累計出口10.87萬輛,同比增長41.4%,增速大大慢于2005年各月平均水平,也明顯慢于同期進口數量的增長。出口總額35.45億美元,同比增長52.11%,增速比進口總額增長低32個百分點。不過,前2月在汽車產品中,轎車出口仍保持強勁迅猛勢頭,累計出口超過1萬輛,達到10193輛,同比增長2.8倍。
價格穩中略降
據對36個大中城市監測,2006年2月全國汽車市場價格總體保持穩定,國產汽車價格穩中略降,進口汽車價格小幅上升。
國產汽車價格穩中有降
2月份,國產汽車價格比1月略降0.20%,比去年同期價格下降2.57%。其中,乘用車、客車、載貨汽車價格均呈小幅下降走勢。
乘用車價格延續去年以來的下降走勢,月環比下降0.23%,降幅比上期略有縮小,比去年同期下降4.68%。其中,基本型、運動型乘用車價格分別比1月下降0.14%和0.58%,微型客車價格則比1月略漲0.27%。
商用車來看,客車價格月環比下降0.19%,比去年同期下降0.83%。其中,輕型客車、大型客車價格分別比1月下降0.25%和0.05%。載貨汽車價格整體小幅下降,月環比下降0.16%,比去年同期下降2.41%。其中,輕型、中型、重型載貨汽車價格分別比1月下降0.28%、0.21%和0.11%,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2.23%、1.59%和2.91%。
進口汽車價格略有上升
進口汽車價格受2006年新款車型上市帶動以及新的汽車消費稅政策預期出臺等因素影響,2月份價格出現小幅上升,月環比上漲1.30%。其中,進口轎車、進口越野車價格分別比1月上漲1.75%和0.65%。
監測品種中,除寶馬745I環比下降0.06%外,其余品種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從監測情況看,今年前2個月全國汽車市場價格基本保持穩定。預計隨著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與汽車稅費改革的逐步實施到位,并在國家鼓勵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生產、銷售以及取消地方政府對小排量汽車使用限制的政策措施影響下,全國汽車市場價格將繼續保持穩定。
2006年前2月商用車分類別銷售情況 單位:萬輛
2月 1-2月累計 累計同比
汽車和汽車底盤 11289 29005 108.4
其中:小轎車(包括整套散件) 5727 12189 51.3
四輪驅動輕型越野車(包括整套散件) 4173 13568 191.5
小客車(9座及以下,包括整套散件) 842 1965 315.4
卡車(包括整套散件) 301 611 158.9
非公路用自卸車(包括整套散件) 3 10 100
專用汽車 69 148 169.1
30座及以上的客車 0 54 -10
10座及29座的客車 111 179 98.9
裝有引擎的汽車底盤(單位:臺) 28 29 -12.1
前2月銷售排名前10的轎車生產廠家和品牌 單位:萬輛
2006年1-2月汽車產品進口 單位:輛
2006年前2月汽車產銷總體情況 單位:萬輛
汽車 乘用車 商用車
產量 銷量 產量 銷量 產量 銷量
1月 52.16 53.01 39.16 41.89 13 11.11
2月 52.98 48.12 37.78 34.47 15.19 13.67
累計 105.14 101.13 76.94 76.36 28.19 24.78
累計同比% 42.28 47.75 62.73 67.61 5.94 8.22
廠家 銷量 品牌 銷量
上海通用 4.87 夏利 3.02
上海大眾 4.61 伊蘭特 2.96
奇瑞 4.16 凱越 2.86
北京現代 3.81 桑塔納 2.38
吉利 3.55 QQ 2.31
東風日產 3.4 帕薩特 1.9
一汽豐田 3.29 雅閣 1.73
一汽大眾 3.18 捷達 1.66
一汽夏利 3.18 旗云 1.59
廣州本田 2.85 花冠 1.31
2006年前2月乘用車分類別銷售情況 單位:萬輛
轎車 MPV SUV 微客(交叉型
乘用車)
1月 29.55 1.31 1.49 9.55
2月 23.49 1.19 1.42 8.35
累計銷售 53.04 2.5 2.91 17.9
累計銷售同比% 85.83 78.32 42.9 31.91
客車 客車非完整車輛 貨車 貨車非完整車輛 半掛牽引車
1月 1.3 0.58 7.43 1.56 0.37
2月 1.07 0.35 9.62 1.96 0.54
累計銷售 2.37 0.93 17.05 3.52 0.91
累計銷售同比% 7.19 -3.5 16.98 -15.78 6.11
2005年規模以上汽車企業存貨周轉和應收帳款周轉
產成品 同比增長 應收帳款凈額 同比增長
2006年1-2月 678.94 2.96 1343.19 11.68
2005年 669.35 5.71 1331.63 16.27
2004年 613.1 31.96 1069.96 19.73
產品銷售收入 利潤總額 虧損企業虧損額
累計值 同比 累計值 同比 累計值 同比
200508 6880.49 7.16 299.56 -42.62 74.22 105.7
200509 7831.40 7.6 350.97 -39.3 77.14 97.96
200510 8738.12 8.18 391.92 -36.68 86.95 86.15
200511 9750.26 9.41 451.33 -29.67 89.26 47.3
200512 11068.36 11.63 513.30 -24.18 94.41 41
200602 1837.72 36.68 80.59 143.84 17.85 -40.5
2005年以來規模以上汽車制造企業效益指標變化趨勢
房地產 投資增速降至5年來最低
投資增速降至五年來最低點
土地開發面積增幅持續回落
2006年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購置土地面積3460.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1%,完成土地開發面積2803.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2%。作為房地產發展的先行條件,土地購置面積增幅的下降,將使房地產新開發項目受到約束,從而抑制房地產投資的過快增長。
投資增速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
受政策影響,自2004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增速總體上處于下降通道。由于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尚不明朗,許多開發商投資意愿降低,1-2月累計房地產投資增速已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較高峰值(48.7%)下降了29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房地產開發仍然是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力量,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仍達27.1%。
中部地區投資增速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
2006年1-2月份,東、中、西部地區的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額分別達到1031.4億元、191.6億元和21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4%、26.4%和15.7%,中部地區投資增長最快,增幅高于東部地區7個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10.7個百分點。東、中、西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分別為71.8%、13.3%和14.9%。
從各地區的房地產投資增長情況看,2006年1-2月份,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2個省(區、市)的房地產開發增長速度超過平均水平,增長居前的地區是云南、安徽、陜西、山西、內蒙古五個省份,同比增長幅度在40%以上,其中,云南省增速最為強勁,前11個月累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達到51.4%,在10月份的高增長基礎上加快2.6個百分點。西藏投資非常有限,且同比負增長;北京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在連續3個月負增長后于11月小幅上揚。
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速有所加快,住宅投資增速繼續放慢
2006年1-2月份,在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商品住宅累計完成投資983.73億元,同比增長22.5%,增幅比2005年同期下降4.2個百分點;辦公樓累計完成投資70.85億元,同比增長6.6%,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商業營業用房累計完成投資173.81億元,同比增長25.5%,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5.8個百分點。其他房屋累計完成投資208億元,同比增長8.5%,增幅比2005年同期下降23.9個百分點。
在住宅投資中,以中低收入階層為主要需求對象的經濟適用房投資增速已經連續14個月負增長,1-2月累計,經濟適用房投資下降6.2%。隨著投資增速的逐年下滑,其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自2000年以來呈直線下降的態勢。2月末,經濟適用房供給比例由2000年的10.9%下降到1.9%,降幅達9個百分點,這一狀況加劇了房地產供給結構失衡的程度,與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相背離。
1-2月,辦公樓投資比重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住宅和商業營業用房投資比重較去年同期上升。具體來看,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分別為68.5%、4.9%和12.1%。受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的影響,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5%下降為1.9%。這對于解決廣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極為不利。
國內貸款猛增、定金及預收款負增長
2006年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累計到位資金3526.68億元,同比增長19.7%。作為房地產開發最重要的兩個資金來源,銀行貸款和定金及預收款,表現截然不同。
2月末,定金及預收款出現了2004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下降24.5%,其占房地產資金來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4.7%下降到21.9%,下降12.8個百分點。定金及預收款的大幅度下降反映了購房者信心不足,房地產市場尚未走出觀望。1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未來三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占比為18.2%,較上季及上年同期分別降低1和3.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個直轄市的居民購房的意愿明顯下降。
銀行貸款在經歷了2004年的增速回落期后,于2005年6月開始逐步回升,今年2月末,國內貸款猛增44.1%,遠遠超出去年同期水平。與此同時,銀行貸款占房地產開發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提高至28.4%,創200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北京市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比上年同期增長63.5%。這不僅印證了金融對房地產市場的支撐作用,而且反映出國內銀行與房地產業息息相關的利益結合。在廣大居民購房信心不足、房地產開發商投資意愿下降的局面下,國內銀行為了順利收回前期已經發放的開發貸款,不得不繼續批貸,以支持開發項目的順利完工和正常銷售。
面對緊縮性的金融調控政策,為了確保房地產開發的正常進行,開發企業被迫提高自籌資金的能力,尤其是追加自有資金以保證開發項目的順利進行。因此,企業自有資金增長加快,比重提高。1-2月份,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729.16億元,同比增長32.9%,其占房地產開發資金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8.6%提高至20.7%,提高了2.2個百分點。
2006,資金來源中利用外資開始下降。前2月,房地產開發利用外資23.53億元,同比下降15.6%,占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0.9%下降為0.7%,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5.98億元,同比增長8%。
商品房竣工面積增速加快
2006年1-2月份,商品房累計施工面積80259.7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7%,增速較2005年同期加快8.5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累計完成房屋竣工面積3368.3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4.3%,比2005年同期加快23個百分點。竣工面積中,商品住宅完成竣工2671.6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9.2%,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近16個百分點。
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
2006年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6.2%,漲幅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從總體上來看,今年2月,全國商品房價格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5%,漲幅與上月持平。但與上月相比,無論是新建商品住房還是二手住房,其銷售價格漲勢均有所回落。數據顯示,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比1月上漲0.7%,漲幅比1月回落0.1%;二手住房比1月上漲0.5%,漲幅比1月回落0.9%。
雖然房價整體上比較穩定,但局部地區仍然漲幅較大。仍有5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漲幅維持在9%以上,這些城市分別為:大連15.1%、呼和浩特14.9%、深圳11.3%、南寧9.9%和成都9.2%。在經濟適用房投資增速持續下滑,供給比例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房地產供給結構難以改善,因而,房價仍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
同時,數據顯示,非住宅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比較明顯。2月份,非住宅商品房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8%,漲幅比上月高1.7%;比上月上漲0.9%,漲幅提高0.2%。其中,辦公樓、商業娛樂用房、工業倉儲用房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月分別上漲4.5%、5.1%和2.4%,比上月分別上漲0.8%、0.7%和0.2%。
2006年1-2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體情況
實際完成投資額(億元) 比重(%)
自年初累計 同比(%) 自年初累計 去年同期
實際完成投資額 1436.39 19.7 100 100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 256.94 20.7 17.9 17.8
按工程用途分:
住宅 983.73 22.5 68.5 66.9
其中:經濟適用房 27.8 -6.2 1.9 2.5
辦公樓 70.85 6.6 4.9 5.5
商業營業用房 173.81 25.5 12.1 11.5
其他 208 8.5 14.5 16
2006年1-2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
到位資金(億元) 比重%
自年初累計 同比% 自年初累計 去年同期
本年資金來源小計 3526.68 19.7 100 100
國內貸款 1000.93 44.1 28.4 23.6
利用外資 23.53 -15.6 0.7 0.9
其中:外商直接投資 15.98 8 0.5 0.5
自籌資金 1258.45 30.5 35.7 32.7
其中:自有資金 729.16 32.9 20.7 18.6
其他資金 1243.78 -1.3 35.3 42.8
其中:定金及預付款 771.85 -24.5 21.9 34.7
個人按揭貸款 256.76 7.3
2004年以來國內貸款和定金及預收款的增長情況(%)
機械 行業增長呈現結構性差別
行業利潤增速大幅度提高
2006年1-2月機械設備制造行業增長速度依然較快,工業總產值的增速在28%以上。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穩定,但增速比上年有所調整,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相對較高,而且比上年同期有較大的提升。
行業利潤增速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顯著,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利潤增速提升異常明顯。通用設備制造業總體上經濟效益增長速度有所提升,但各個子行業的經濟效益增速走勢分化較大。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利潤總額達到74.7億元,同比增長44.09%,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了11.98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利潤完成33.14億元,同比增長63.15%,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
子行業中,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機械制造業的利潤增長速度比上年有較大提高,分別比上年提高了90.47和36.28個百分點。而制冷空調設備制造業和包裝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利潤增長速度則明顯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調整。機械行業的技術密集度相對較高,行業經濟效益增長受能源、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等基礎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影響相對較小,良好的市場需求會促進行業經濟效益取得較快增長。
虧損方面,通用設備制造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速調整,專用設備制造業虧損增速有所提高,行業內企業的經濟效益分化較大,虧損企業虧損額規模較大。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8.65%,增幅比上年縮小了7.94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虧損額同比增長9.6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18個百分點。
全行業銷售成本增長速度與收入基本保持一致。
2005年以來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有色金屬以及能源價格上漲較大,對機械制造業的形成較大的成本壓力,由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價格不斷有所調整,機械制造業的成本上漲壓力有所緩解。2006年1-2月機械制造業的銷售成本增長速度與銷售收入保持相對一致,通用設備制造業成本增速略高于同期銷售收入,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銷售成本增長速度與同期銷售收入增速持平,子行業中包裝設備制造業的成本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影響了行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速提高
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有較大下降,波動較大,鑄造機械、起重設備和叉車的產量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明顯提高。其中,工業鍋爐累計完成2.1萬噸,同比下降27.11%;電站鍋爐累計完成9.38萬噸,同比增長10.46%;內燃機累計生產5976.3億千瓦,同比增長1.02%;金屬切割機床產量累計7.78萬臺,同比增長7.39%。以上產品的產量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鑄造機械、起重設備和叉車的累計產量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75.64、12.96和43.53個百分點。
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礦山設備累計產量22.86萬噸,同比增長26.94%。金屬軋制設備累計產量5.36萬噸,同比增長47.03%。模具累計產量119.99萬套,同比增長29.7%。大中型拖拉機累計產量3.27萬臺,同比增長68.56%;小型拖拉機累計產量28.44萬臺,同比下降25.65%。
2006年1-2月機械制造業銷售產值的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對機械制造業的銷售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受投資增速下降、經濟增長步伐放慢的影響,通用設備制造業銷售產值的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專用設備制造業工業銷售產值增長速度則繼續比上年有所提高,反映出國民經濟的技術升級對機械制造業形成的結構性影響。庫存方面,通用設備制造業行業產成品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專用設備制造業產成品增長速度小幅度提高。
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工業銷售產值完成1541.01億元,同比增長28.27%,增長速度比上年下降2.0個百分點。其中風機風扇制造業、制冷空調設備制造業和包裝設備制造業的銷售產值增長速度下降明顯,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19.53、12.71和21.49個百分點。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業的銷售產值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提高24.55個百分點,提升顯著。2005年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工業銷售產值完成881.97億元,同比增長33.79%,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14.79個百分點。
通用設備制造業行業庫存增長速度有一定下降,專用設備制造業庫存增長速度有所提高。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產成品同比增長13.57%,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4.96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產成品同比增長15.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6個百分點。
機床、電動機產品出口增速提高較快,進口增速普遍下滑。
前兩個月機械行業出口增長速度保持較高的水平,但與上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長速度出現較大調整。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出口交貨值完成253.75億元,同比增長24.21%,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0.35個百分點,波動很大。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出口交貨值完成108.45億元,同比增長30.11%,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7.88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出口增速相對較快,但也有一定調整。
子行業中,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業和包裝設備制造業的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有明顯上升,是拉動出口增速的重要行業。其他子行業的出口增長速度均比上年同期有明顯下滑。
主要產品出口增長方面,根據海關統計,2006年1月份機械及設備產品出口累計121.18億美元,同比增長24.1%,比上年同期下降9.4個百分點。其中金屬加工機床累計出口66萬臺,同比增長40.2%,比上年同期提高32.7個百分點。
進口方面,根據海關統計,2006年1月份機械及設備產品累計進口75.8億美元,同比增長6.5%,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4.2個百分點,進口增速相對較低。其中鍋爐進口累計30臺,同比下降30.2%;渦輪噴氣發動機進口12臺,同比增長500%。金屬加工機床累計進口7661臺,同比下降14.8%。閥門進口1593萬套,同比增長34.2%。
2006年以來機械制造業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中,機械制造業的投資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完成投資78.35億元,同比增長68.7%,比上年同期有所調整,但增速依然較快。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投資完成54.59億元,同比增長60.7%,增長上升明顯,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1.8個百分點。
未來機床需求量大
汽車及零部件、機械制造、航空航天、船舶、農田水利五大行業對機床的需求量大。從型號來說,對大型、重型機床的需求增多,對小型、一般機床的需求下降;從檔次上看,對高檔、數控機床的需求增多,對低檔、普通機床的需求減少。
汽車和零部件行業:我國今年汽車工業仍處于低速增長期,但零部件產業將加速發展。世界汽車巨頭預測,在2007年以前,低成本國家零部件采購額將達到500億美元,其中70%來自中國。所以我國汽車業重點是大量出口,預計每年的出口量將翻番。汽車發動及零部件裝備對機床的需求增加。
機械制造行業:"十一五"期間,以石化通用裝備、重型冶金機械等為主的重大技術裝備和以數控機床為主的高新技術裝備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裝備制造業中的16個領域對數控機床有著非常大、高水平的需求。
航空航天行業:隨著航空民用客機的轉包生產的規模和品種的進一步擴大,航空工業的能力建設項目將全面實施,該領域將采購一大批高速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和五軸高速龍門銑床等關鍵設備。
船舶行業:造船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今后幾年將加速發展,出口量也顯著增加。船舶工業里需求量最大的是柴油機,但現在整機和零件大量依賴進口。當前國家決定在國內生產高水平的柴油機和配套零件,所以就需要大量的高檔機床。
農田水利等行業:隨著農業機械行業的擴大和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農村對普通機床、中低檔機床也有一定的需求。特別是農村城鎮化力度的不斷加強,對機床也有較大的需求。另外鐵路行業,"十一五"將修建9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包括客運和貨運在內,這對機床行業來說,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特別是內燃機和大型機械壓力機的需求量將增長。
此外,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大型和特大型建設項目不斷開工,加上西部大開發,多功能工程機械的需要量將幅度增長。近年來,國家對基礎建設工程有所壓縮,但各種重點工程、公路鐵路建設并未停止。據預測,未來幾年是我國整個工程機械、包括多功能工程機械的旺銷時期。市場對過功能工程機械的需要量將遠遠大于對傳統的挖掘機、裝載機和其他單功能工程機械的需要量。
小功率農用輪式多功能工程機械是將輪式拖拉機改裝成工程機械,是農田水利建設急需的產品。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技術也日趨成熟。企業大力開發生產這種產品,既具備了主觀條件,又具備了客觀條件,有著廣闊的市場。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國外除歐美和日本外,基本上都不生產這種特殊的機械產品。這種產品突出的特點是一機多用、機動靈活和價格便宜,同時亞洲國家對多功能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量很大。
(以上報告都由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撰寫)
工業總產值 (當年價格) 產品銷售收入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比上年
(個百分點)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減上年
(個百分點)
通用設備制造業 1609.44 28.3 -2.13 1481.07 29.18 -1.62
鍋爐及原動機制造 241.73 29.91 -8.28 202.33 33.36 5.94
金屬加工機械制造 144.16 29.81 1.76 129.45 30.22 -2.81
起重運輸設備制造 204.11 37.39 25.12 188.27 37.04 28.47
泵、閥門、壓縮機及類似機械的制造 237.98 27.12 -2.45 220.71 31.04 2.75
軸承、齒輪、傳動和驅動部件的制造 127.02 19.68 -9.46 123.42 22.74 -7.86
風機、風扇制造 30.27 19.84 -15.05 26.15 30.41 -8.16
制冷、空調設備制造 108.19 19.5 -9.95 104.58 12.83 -28.65
包裝專用設備制造 13.51 6.77 -21.78 12.12 19.2 -19.78
衡器制造 7.95 12.17 -6.04 8.16 17.6 -5.08
專用設備制造業 945.31 33.04 14.28 850.98 34.23 14.38
1-2月累計利潤總額和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情況
利潤總額 虧損企業虧損額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減上年
(個百分點)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減上年
(個百分點)
通用設備制造業 74.7 44.09 11.98 17.07 8.65 -7.94
鍋爐及原動機制造 13.54 62.82 -0.39 2.01 0.36 0.51
金屬加工機械制造 4.41 47.38 36.28 1.77 -10.41 -31.77
起重運輸設備制造 9.04 91.55 90.47 2.12 -3.51 -83.09
泵、閥門、壓縮機及類似機械的制造 12.15 28.0 8.61 2.38 13.02 4.23
軸承、齒輪、傳動和驅動部件的制造 6.02 34.36 -1.76 1.55 19.78 7.43
風機、風扇制造 1.34 66.35 -4.82 0.19 -9.24 41
制冷、空調設備制造 4.89 6.79 -53.94 1.59 14.03 9.48
包裝專用設備制造 0.53 -0.34 -73.72 0.27 70.13 32.62
衡器制造 0.56 17.2 27.44 0.07 19.12 18.82
專用設備制造業 33.14 63.15 63.0 15.91 9.68 6.18
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
累計產量 同比增長(%) 增速減上年同期
(個百分點)
工業鍋爐 (單位:蒸發量噸) 21042.99 -27.11 -33.38
電站鍋爐 (單位:蒸發量噸) 93824.20 10.46 -59.14
內燃機 (單位:萬千瓦) 59763000.15 1.02 -11.06
電站汽輪機 (單位:千瓦) 8793500.00 37.83 -51.69
電站水輪機 (單位:千瓦) 583926.00 10.09 -33.95
金屬切削機床 (單位:臺) 77856.00 7.39 -17.94
數控機床 (單位:臺) 10917.00 31.23 4.70
鑄造機械 (單位:臺) 9761.50 84.39 75.64
起重設備 (單位:噸) 244383.54 28.60 12.96
叉車 (單位:臺) 12187.00 44.22 43.53
風機 (單位:臺) 388152.00 -14.54 -115.27
制冷空調設備 (單位:臺(套)) 894693.00 5.13 -34.62
包裝機械 (單位:臺) 15527.70 0.51 -45.44
1-2月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
累計產量 同比增長(%) 增幅減上年同期
(個百分點)
礦山設備 (單位:噸) 228615.48 26.94 -2.31
水泥設備 (單位:噸) 42550.28 -19.70 -16.73
冶煉設備 (單位:噸) 55905.40 37.29 11.98
金屬軋制設備 (單位:噸) 53611.60 47.03 -2.01
模具 (單位:套) 1199884.40 29.70 -102.75
塑料加工設備 (單位:噸) 56722.00 15.53 24.84
糧食加工機械 (單位:臺) 161243.64 14.32 -28.02
飼料加工機械 (單位:臺) 17695.00 -2.10 -26.19
造紙機械 (單位:臺) 6626.00 77.59 36.29
印刷機 (單位:噸) 10629.20 2.88 7.06
縫紉機 (單位:架) 2176650.00 58.20 57.18
大中型拖拉機 (單位:臺) 32735.00 68.56 49.50
小型拖拉機 (單位:臺) 284383.00 -25.65 -16.37
收獲機械 (單位:臺) 52886.20 48.48 39.09
農業運輸機械 (單位:輛) 268730.00 -67.75 -6.17
環境保護專用設備 (單位:臺(套)) 10242.90 47.79 40.66(中國證券報)
產銷開局良好
06年開局1-2月,有色金屬工業生產與銷售始終保持同步增長。在子行業中工業產值除了有色金屬合金制造以34.25%的累計同比增長速度增長之外,其余子行業均以50%的以上速度增長,銷售收入也以高于43%的增速發展。
今年1-2月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92.0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08.13%,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85.47個百分點。這一增長勢頭是在05年穩步增長之上的繼續。盡管2005年全年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平穩增長,但增幅起伏不大。06年初始2月,全行業利潤全面提升,良好開局將帶動產業新年的進一步發展。
從行業利潤率分析,有色金屬業全行業的利潤率從05年初的較低位置逐步回升,有色金屬制造業在06年初始2月,利潤增長與利潤率均呈上升趨勢,行業景氣十分旺盛。
隨著資源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05年有色金屬行業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06年全行業成本增長也在加大。06年1-2月全行業累計成本費用為1231.9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比05年末上升6.7個百分點。鉛鋅冶煉業成本費用增長率顯著降低,而銅冶煉和鋁冶煉成本費用增長較快。
產量全面增加
06年1-2月有色金屬主要產品單月產量與累計產量全面增加,只有銻產量有小幅回落。今年頭2個月,有色金屬產品中礦產鋁、氧化鋁、鋁合金以及鋁材產量均有較大增產。雖然鋁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但受市場需求的增加,行業生產依舊旺盛。
2006年1-2月有色金屬行業共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362億元,同比增長49.43%,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近10個百分點。06年2月末產成品庫存資金額為390億元,比上年末354.36億元增加35.64億元,環比增長10.06%。
05年1-2月份,有色金屬業行業與子行業產品銷售率大幅下降,全行業降幅超過4個百分點。但這一現象并不能說明有色金屬產品銷售不旺,而是有色金屬行業的產品銷售在每年年初都有一個大幅波動,其銷售率的變化應從長期變化趨勢來分析。需要注意的是鉛鋅冶煉的銷售率出現大的下滑,而該行業銷售率自04年開始一直穩步上升,僅在06年初始發生大的轉折,。
分析有色金屬產成品資金占用額,05年全年同比增長率在10%-20%之間呈緩慢平穩增長,06年2月末同比增長率比上年末又有小幅上升;銅冶煉業產成品資金占用額同比增長率是從05年初的-35%逐步上升到年末的30%左右,06年2月末同比增長與上年末基本持平;而鋁冶煉業產成品資金占用額同比增長自05年8月走出低谷后逐步攀升,在年末達到14.77%,而06年2月末則上升到45.21%,明確顯示有色金屬行業的產成品資金逐步增大。
進出口總體增長,局部下滑
06年1-2月,整個有色金屬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103.6億元,同比增長37.2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個百分點。子行業中只有有色金屬合金制造出口增長良好,累計同比增長84.67%,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近37.15個百分點;而鉛鋅冶煉與鋁冶煉業出口出現負增長,特別是鋁冶煉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31.3%,其他子行業出口雖有增長,但增幅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06年1-2月有色金屬產品出口有喜有憂,未鍛造的銅(包括銅合金)、銅材和鋁材出口大幅增長,而未鍛造的鋁(包括鋁合金)、未鍛造的錫及錫合金和未鍛造的銻、粉末及廢碎料出口大幅下降,且下降速度為20%和40%以上。
在進口產品中,只有鋁材保持18.1%的同比增長,其余小幅增長或不同程度的下降。
有色金屬業作為為國家重點調控的行業之一,今年1-2月在行業產銷、利潤比較旺盛的情況下,行業產品進出口有所下滑,由此說明國內需增大,市場活躍。
行業投資呈現理性增長
有色金屬產品價格自2005年12月以來持續上漲,2006年在前期基礎上又邁上新臺階。由于供應緊張,06年2月份國際銻價格比前一價格區域上漲了50美元。鹿特丹倉庫鉍最高含量為100PPM的銻交易價格目前達到了4200~4300美元/噸(前一價格區域為4150~4250美元/噸),二級規格貨源價格也達到了4150~4250美元/噸。
4月6日,國際金價終于在業內人士的矚目下再度跨過一個新的里程碑,突破了600美元每盎司的25年新高點。國內商品交易市場的金、銀、銅、鋁也再度大漲,紛紛再創新高。
導致銅、鋁價格暴漲的原因主要是國際市場供貨緊張。有關國際銅研究組織提供的數據表明,2005年全球的銅產量為1684萬噸,而消費量卻達到1697萬噸,需求略大于供給。國際市場上鋁材同樣存在供需矛盾。從去年開始,一些鋁生產國也在減少產量。國內幾大鋁材生產廠家生產量也有所減少,產量下降,價格上升。
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有色金屬業固定資產投資自04年3月以來增速逐步下降,05年初位于近2年來的最低點6%,從05年3月開始緩慢回升,年末達到35%。06年2末17.8%的增速是一種理性的增長,在銷售與利潤兩旺的形勢下,表明業內投資持謹慎態度。
有色金屬行業總體生產狀況
有色金屬業產品銷售率
有色金屬業固定資產投資
有色金屬業利潤率分析
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工業總產值(現價) 銷售收入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 1419.60 49.41 11.93 1335.41 49.33 12.25
銅冶煉 199.39 61.36 -4.24 201.11 53.45 -8.82
鉛鋅冶煉 126.79 53.6 25.93 116.27 43.04 -5.80
鋁冶煉 259.13 55.97 38.80 223.83 54.56 34.46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 41.71 34.25 3.35 40.51 46.99 13.63
有色金屬壓延加工 599.62 49.78 10.40 567.69 52.76 19.55
利潤總額和虧損情況(單位:億元,%)
利潤總額 虧損企業虧損總額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實際值 增長 增速變化
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 92.06 108.13 85.47 6.54 -25.85 -81.55
銅冶煉 13.47 129.46 39.22 0.24 -73.24 -52.44
鉛鋅冶煉 4.78 312.35 311.32 0.65 -32.41 -41.25
鋁冶煉 32.35 143.67 152.31 1.13 -59.01 -302.84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 1.22 64.73 51.70 0.3 -8.78 -52.93
有色金屬壓延加工 24.11 74.3 50.27 2.58 0.12 -42.11
2006年1-2月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單位:噸)
本月產量 本月同比 增速升降
與去年同期比 累計產量 累計同比 增速升降
與去年同期比
十種有色金屬 1447397 27.33 14.8 2738530 20.31 7.6
銅 237077 31.55 20 455153 28.39 5.1
鉛 206096 44.4 25.8 366080 30.47 13.8
鋅 238653 25.35 21.2 428014 17.37 20.4
鎳 9513 8.41 -15.5 18956 14.68 -6.9
錫 10054 19.07 15.1 18724 13.99 3.4
銻 8248 -9.45 3.4 17779 -2.96 -8.6
礦產鋁 676452 21.58 4.1 1340502 16.39 0
金屬鎂 45036 24.03 8.6 76506 15.61 -10.9
鈦 1045 61.57 65.2 2100 68.94 47
氧化鋁 881808 48.3 37 1768576 43.96 29.6
鋁合金 94318 38.84 56.4 192381 30.11 18.6
黃金(單位:千克) 22880 63.02 61.9 42471 -4.17 20.1
白銀(單位:千克) 543093 32.36 31.3 1003970 19.31 0.8
銅加工材 372336 21.05 23.7 744164 11.41 -4.9
鋁材 437835 39 24.3 924122 42.43 16.7
出口交貨值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實際值 累計同期比 增速變化
與上年同期比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103.6 37.25 -21.04
銅冶煉 2.3 29.53 -64.32
鉛鋅冶煉 10.4 -0.73 -53.04
鋁冶煉 5.6 -31.3 -88.56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 7.1 84.67 37.15
有色金屬壓延加工 51.9 70.5 -15.13
2005年以來有色金屬行業規模企業產成品庫存(單位:億元,%)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庫存 同期比 銅冶煉業
庫存 同期比 鋁冶煉業
庫存 同期比
200502 288.22 11.59 28.93 -35.03 42.16 -5.58
200503 300.75 10.17 38.31 -22.11 41.65 -12.5
200504 295.75 11.54 26.40 -13.01 44.08 -9.49
200505 306.22 9.95 29.28 8.83 43.00 -16.79
200506 317.71 12.97 29.10 19.68 42.19 -20.55
200507 337.73 17.03 31.12 25.64 41.32 -25.55
200508 338.08 17.51 30.60 32.61 44.12 -19.71
200509 344.87 19.5 32.52 31.57 47.26 -4.78
200510 359.70 20.06 32.71 28.69 49.07 1.66
200511 362.71 21.78 32.98 33.39 46.62 3.62
200512 354.36 27.79 30.12 28.37 41.39 14.77
200602 389.75 33.29 37.3 40.76 63.15 45.21
汽車 總體平穩增長 效益明顯好轉
產銷:低基數上的快速增長
前2月汽車產銷同比增長快速,但需要客觀考慮去年同期較低的基數原因。
2006年前2月,國內汽車市場總體表現活躍,產銷同比增長都達到40%以上的快速水平,雙雙超過百萬輛。其中,乘用車產銷增長超過60%,商用車扭轉了負增長的勢頭,同比分別增長5.94%和8.22%。
但是,必須客觀地看待這一增長形勢,因為去年同期,即2005年前兩個月,正是國內汽車市場特別是乘用轎車市場跌入最低谷的時候,月度總體產銷量都僅在30多萬輛,因此,僅從今年前兩個月的同比增長看,不能說汽車市場又出現了2002年和2003年相似的"井噴"行情。實際上,如果就月度產銷來看,今年前兩月的產銷與去年的12月份比較,還都有一定程度的環比下降,因此,汽車市場總體上只能認為是保持了較為平穩的增長。
乘用車受春節的影響因素較大,商用車2月份呈現出明顯的回暖跡象。
由于2006年1月底恰逢春節,因此,1月份國內乘用車(主要是家用轎車)銷售存在一個集中購買的季節因素,2月份春節已過,乘用車銷售明顯回落。不過,從前兩個月商用車銷售數量變化來看,自2月起商用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回暖跡象,這一方面體現在環比增長上,另一方面從同比來看,1月份商用車產銷同比下降12.76%和10.27%,而2月份同比分別增長達到28.03%和28.76%,累計同比增長亦由負轉正。
由于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前2月乘用車各次車型同比增長都非常快,相對而言,轎車和MPV增幅最為顯著,其中,轎車銷量累計同比增長達到85.83%。分月度看,由于在1月份得到較為充分的釋放,加之消費者持幣待購即將上市的新車,2月份全國乘用車銷售量與1月相比呈明顯下降。
2月乘用車各品種銷量與上月相比有明顯下滑,而商用車行業則整體出現明顯回暖跡象,在商用車各品種中,除客車和客車非完整車輛與上月比產銷呈一定下降外,貨車、貨車非完整車輛和半掛牽引車產銷較上月均呈現快速增長。
小排量和自主品牌依然是亮點
在國家對小排量汽車解禁以及油價上漲預期作用下,前2月小排量汽車銷售增勢迅猛。受此推動,自主品牌汽車廠家前2月競爭優勢和地位進一步提升。
夏利、QQ等小排量轎車前2月繼續位居銷量排名前10的汽車品牌當中,且位次進一步靠前,統計顯示,以小排量轎車生產為主的天津、重慶、安徽、浙江、黑龍江、陜西和通用在山東、廣西的生產基地增幅都在一倍以上。
前2月,奇瑞、吉利、哈飛、比亞迪等本土品牌產銷量增幅均實現翻番,轎車產銷量前十大品牌中本土品牌已占據三席,特別是奇瑞,銷量超過眾多外資品牌,首次躍居前三,進入主流轎車品牌之列,凸顯自主品牌轎車強勁上升潛力。
毛利率水平有所提高
總體效益明顯好轉
2006年前2月,在汽車產銷同比快速增長帶動下,汽車行業效益增長形勢明顯好轉。表現在:銷售收入增長加速,利潤增速由負轉正,虧損企業虧損額大幅下降。
從汽車整車企業來看,持續了一年多的增產不增收局面得到扭轉,統計顯示,1-2月份汽車整車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8.2%,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2倍。其中,15家主要轎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6.8%,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2倍。上海通用、上海大眾等主流企業利潤增幅超過100%,一汽大眾、神龍汽車等扭轉巨額虧損實現盈利。
轎車企業利潤增幅明顯超過產銷量和收入增幅,原因一是轎車企業價格策略的調整和加快新車型上市的步伐,通過新車型賺取利潤,同時下調產量不大的老車型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從而回避了主力車型價格持續大幅下降的被動局面。二是同期基數很低,去年1-2月份汽車整車行業利潤處于不到10億元的超低水平,為幾年來的最低谷。今年1-2月份的利潤總水平并未超出預期,因此二季度利潤增幅將會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回落過程,但盈利總體回升趨勢不會改變。
成本增加不改毛利水平上升趨勢
從數據來看,2006年前2月,汽車行業銷售成本增長較快,規模以上汽車制造企業的銷售成本同比增長超過30%,大大超過去年水平。不過,進一步分析發現,銷售成本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由于銷售量的擴大所引起的,因為鋼板等主要原材料價格仍在低位徘徊,因此,行業銷售成本的快速上升并非來自于單位汽車制造成本的上升。與銷售收入增速比,前2月銷售成本增長相對要慢,這使得行業的總體毛利率水平與2005年比有所提高而不是下降。
由于2005年底以及2006年1月份汽車市場銷售旺盛,經銷商庫存清理較多,因此,截至到2月末,汽車行業業內企業產成品庫存增長較快下降,同比增長2.96%,增速較大程度上低于前兩年。
進口增速大于出口
海關月度進出口統計表明,2006年以來我國汽車進口大幅增長,1-2月份,進口汽車2.9萬輛,同比增長1.1倍,進口總額27.22億美元,同比增長84.63%。汽車進口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由于進口關稅調低,以及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成本下降。二是預期對高檔大排量汽車將調高消費稅,刺激進口激增。
與急劇增長的進口相比,2006年前2月,汽車出口盡管仍保持較高增速,但明顯不如進口增長,出口創匯增速水平也有所回緩。1-2月份,汽車和汽車底盤累計出口10.87萬輛,同比增長41.4%,增速大大慢于2005年各月平均水平,也明顯慢于同期進口數量的增長。出口總額35.45億美元,同比增長52.11%,增速比進口總額增長低32個百分點。不過,前2月在汽車產品中,轎車出口仍保持強勁迅猛勢頭,累計出口超過1萬輛,達到10193輛,同比增長2.8倍。
價格穩中略降
據對36個大中城市監測,2006年2月全國汽車市場價格總體保持穩定,國產汽車價格穩中略降,進口汽車價格小幅上升。
國產汽車價格穩中有降
2月份,國產汽車價格比1月略降0.20%,比去年同期價格下降2.57%。其中,乘用車、客車、載貨汽車價格均呈小幅下降走勢。
乘用車價格延續去年以來的下降走勢,月環比下降0.23%,降幅比上期略有縮小,比去年同期下降4.68%。其中,基本型、運動型乘用車價格分別比1月下降0.14%和0.58%,微型客車價格則比1月略漲0.27%。
商用車來看,客車價格月環比下降0.19%,比去年同期下降0.83%。其中,輕型客車、大型客車價格分別比1月下降0.25%和0.05%。載貨汽車價格整體小幅下降,月環比下降0.16%,比去年同期下降2.41%。其中,輕型、中型、重型載貨汽車價格分別比1月下降0.28%、0.21%和0.11%,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2.23%、1.59%和2.91%。
進口汽車價格略有上升
進口汽車價格受2006年新款車型上市帶動以及新的汽車消費稅政策預期出臺等因素影響,2月份價格出現小幅上升,月環比上漲1.30%。其中,進口轎車、進口越野車價格分別比1月上漲1.75%和0.65%。
監測品種中,除寶馬745I環比下降0.06%外,其余品種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從監測情況看,今年前2個月全國汽車市場價格基本保持穩定。預計隨著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與汽車稅費改革的逐步實施到位,并在國家鼓勵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生產、銷售以及取消地方政府對小排量汽車使用限制的政策措施影響下,全國汽車市場價格將繼續保持穩定。
2006年前2月商用車分類別銷售情況 單位:萬輛
2月 1-2月累計 累計同比
汽車和汽車底盤 11289 29005 108.4
其中:小轎車(包括整套散件) 5727 12189 51.3
四輪驅動輕型越野車(包括整套散件) 4173 13568 191.5
小客車(9座及以下,包括整套散件) 842 1965 315.4
卡車(包括整套散件) 301 611 158.9
非公路用自卸車(包括整套散件) 3 10 100
專用汽車 69 148 169.1
30座及以上的客車 0 54 -10
10座及29座的客車 111 179 98.9
裝有引擎的汽車底盤(單位:臺) 28 29 -12.1
前2月銷售排名前10的轎車生產廠家和品牌 單位:萬輛
2006年1-2月汽車產品進口 單位:輛
2006年前2月汽車產銷總體情況 單位:萬輛
汽車 乘用車 商用車
產量 銷量 產量 銷量 產量 銷量
1月 52.16 53.01 39.16 41.89 13 11.11
2月 52.98 48.12 37.78 34.47 15.19 13.67
累計 105.14 101.13 76.94 76.36 28.19 24.78
累計同比% 42.28 47.75 62.73 67.61 5.94 8.22
廠家 銷量 品牌 銷量
上海通用 4.87 夏利 3.02
上海大眾 4.61 伊蘭特 2.96
奇瑞 4.16 凱越 2.86
北京現代 3.81 桑塔納 2.38
吉利 3.55 QQ 2.31
東風日產 3.4 帕薩特 1.9
一汽豐田 3.29 雅閣 1.73
一汽大眾 3.18 捷達 1.66
一汽夏利 3.18 旗云 1.59
廣州本田 2.85 花冠 1.31
2006年前2月乘用車分類別銷售情況 單位:萬輛
轎車 MPV SUV 微客(交叉型
乘用車)
1月 29.55 1.31 1.49 9.55
2月 23.49 1.19 1.42 8.35
累計銷售 53.04 2.5 2.91 17.9
累計銷售同比% 85.83 78.32 42.9 31.91
客車 客車非完整車輛 貨車 貨車非完整車輛 半掛牽引車
1月 1.3 0.58 7.43 1.56 0.37
2月 1.07 0.35 9.62 1.96 0.54
累計銷售 2.37 0.93 17.05 3.52 0.91
累計銷售同比% 7.19 -3.5 16.98 -15.78 6.11
2005年規模以上汽車企業存貨周轉和應收帳款周轉
產成品 同比增長 應收帳款凈額 同比增長
2006年1-2月 678.94 2.96 1343.19 11.68
2005年 669.35 5.71 1331.63 16.27
2004年 613.1 31.96 1069.96 19.73
產品銷售收入 利潤總額 虧損企業虧損額
累計值 同比 累計值 同比 累計值 同比
200508 6880.49 7.16 299.56 -42.62 74.22 105.7
200509 7831.40 7.6 350.97 -39.3 77.14 97.96
200510 8738.12 8.18 391.92 -36.68 86.95 86.15
200511 9750.26 9.41 451.33 -29.67 89.26 47.3
200512 11068.36 11.63 513.30 -24.18 94.41 41
200602 1837.72 36.68 80.59 143.84 17.85 -40.5
2005年以來規模以上汽車制造企業效益指標變化趨勢
房地產 投資增速降至5年來最低
投資增速降至五年來最低點
土地開發面積增幅持續回落
2006年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購置土地面積3460.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1%,完成土地開發面積2803.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2%。作為房地產發展的先行條件,土地購置面積增幅的下降,將使房地產新開發項目受到約束,從而抑制房地產投資的過快增長。
投資增速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
受政策影響,自2004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增速總體上處于下降通道。由于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尚不明朗,許多開發商投資意愿降低,1-2月累計房地產投資增速已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較高峰值(48.7%)下降了29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房地產開發仍然是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力量,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仍達27.1%。
中部地區投資增速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
2006年1-2月份,東、中、西部地區的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額分別達到1031.4億元、191.6億元和21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4%、26.4%和15.7%,中部地區投資增長最快,增幅高于東部地區7個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10.7個百分點。東、中、西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分別為71.8%、13.3%和14.9%。
從各地區的房地產投資增長情況看,2006年1-2月份,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2個省(區、市)的房地產開發增長速度超過平均水平,增長居前的地區是云南、安徽、陜西、山西、內蒙古五個省份,同比增長幅度在40%以上,其中,云南省增速最為強勁,前11個月累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達到51.4%,在10月份的高增長基礎上加快2.6個百分點。西藏投資非常有限,且同比負增長;北京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在連續3個月負增長后于11月小幅上揚。
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速有所加快,住宅投資增速繼續放慢
2006年1-2月份,在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商品住宅累計完成投資983.73億元,同比增長22.5%,增幅比2005年同期下降4.2個百分點;辦公樓累計完成投資70.85億元,同比增長6.6%,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商業營業用房累計完成投資173.81億元,同比增長25.5%,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5.8個百分點。其他房屋累計完成投資208億元,同比增長8.5%,增幅比2005年同期下降23.9個百分點。
在住宅投資中,以中低收入階層為主要需求對象的經濟適用房投資增速已經連續14個月負增長,1-2月累計,經濟適用房投資下降6.2%。隨著投資增速的逐年下滑,其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自2000年以來呈直線下降的態勢。2月末,經濟適用房供給比例由2000年的10.9%下降到1.9%,降幅達9個百分點,這一狀況加劇了房地產供給結構失衡的程度,與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相背離。
1-2月,辦公樓投資比重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住宅和商業營業用房投資比重較去年同期上升。具體來看,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分別為68.5%、4.9%和12.1%。受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的影響,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5%下降為1.9%。這對于解決廣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極為不利。
國內貸款猛增、定金及預收款負增長
2006年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累計到位資金3526.68億元,同比增長19.7%。作為房地產開發最重要的兩個資金來源,銀行貸款和定金及預收款,表現截然不同。
2月末,定金及預收款出現了2004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下降24.5%,其占房地產資金來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4.7%下降到21.9%,下降12.8個百分點。定金及預收款的大幅度下降反映了購房者信心不足,房地產市場尚未走出觀望。1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未來三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占比為18.2%,較上季及上年同期分別降低1和3.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個直轄市的居民購房的意愿明顯下降。
銀行貸款在經歷了2004年的增速回落期后,于2005年6月開始逐步回升,今年2月末,國內貸款猛增44.1%,遠遠超出去年同期水平。與此同時,銀行貸款占房地產開發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提高至28.4%,創200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北京市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比上年同期增長63.5%。這不僅印證了金融對房地產市場的支撐作用,而且反映出國內銀行與房地產業息息相關的利益結合。在廣大居民購房信心不足、房地產開發商投資意愿下降的局面下,國內銀行為了順利收回前期已經發放的開發貸款,不得不繼續批貸,以支持開發項目的順利完工和正常銷售。
面對緊縮性的金融調控政策,為了確保房地產開發的正常進行,開發企業被迫提高自籌資金的能力,尤其是追加自有資金以保證開發項目的順利進行。因此,企業自有資金增長加快,比重提高。1-2月份,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729.16億元,同比增長32.9%,其占房地產開發資金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8.6%提高至20.7%,提高了2.2個百分點。
2006,資金來源中利用外資開始下降。前2月,房地產開發利用外資23.53億元,同比下降15.6%,占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0.9%下降為0.7%,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5.98億元,同比增長8%。
商品房竣工面積增速加快
2006年1-2月份,商品房累計施工面積80259.7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7%,增速較2005年同期加快8.5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累計完成房屋竣工面積3368.3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4.3%,比2005年同期加快23個百分點。竣工面積中,商品住宅完成竣工2671.6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9.2%,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近16個百分點。
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
2006年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6.2%,漲幅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從總體上來看,今年2月,全國商品房價格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5%,漲幅與上月持平。但與上月相比,無論是新建商品住房還是二手住房,其銷售價格漲勢均有所回落。數據顯示,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比1月上漲0.7%,漲幅比1月回落0.1%;二手住房比1月上漲0.5%,漲幅比1月回落0.9%。
雖然房價整體上比較穩定,但局部地區仍然漲幅較大。仍有5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漲幅維持在9%以上,這些城市分別為:大連15.1%、呼和浩特14.9%、深圳11.3%、南寧9.9%和成都9.2%。在經濟適用房投資增速持續下滑,供給比例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房地產供給結構難以改善,因而,房價仍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
同時,數據顯示,非住宅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比較明顯。2月份,非住宅商品房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8%,漲幅比上月高1.7%;比上月上漲0.9%,漲幅提高0.2%。其中,辦公樓、商業娛樂用房、工業倉儲用房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月分別上漲4.5%、5.1%和2.4%,比上月分別上漲0.8%、0.7%和0.2%。
2006年1-2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體情況
實際完成投資額(億元) 比重(%)
自年初累計 同比(%) 自年初累計 去年同期
實際完成投資額 1436.39 19.7 100 100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 256.94 20.7 17.9 17.8
按工程用途分:
住宅 983.73 22.5 68.5 66.9
其中:經濟適用房 27.8 -6.2 1.9 2.5
辦公樓 70.85 6.6 4.9 5.5
商業營業用房 173.81 25.5 12.1 11.5
其他 208 8.5 14.5 16
2006年1-2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
到位資金(億元) 比重%
自年初累計 同比% 自年初累計 去年同期
本年資金來源小計 3526.68 19.7 100 100
國內貸款 1000.93 44.1 28.4 23.6
利用外資 23.53 -15.6 0.7 0.9
其中:外商直接投資 15.98 8 0.5 0.5
自籌資金 1258.45 30.5 35.7 32.7
其中:自有資金 729.16 32.9 20.7 18.6
其他資金 1243.78 -1.3 35.3 42.8
其中:定金及預付款 771.85 -24.5 21.9 34.7
個人按揭貸款 256.76 7.3
2004年以來國內貸款和定金及預收款的增長情況(%)
機械 行業增長呈現結構性差別
行業利潤增速大幅度提高
2006年1-2月機械設備制造行業增長速度依然較快,工業總產值的增速在28%以上。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穩定,但增速比上年有所調整,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相對較高,而且比上年同期有較大的提升。
行業利潤增速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顯著,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利潤增速提升異常明顯。通用設備制造業總體上經濟效益增長速度有所提升,但各個子行業的經濟效益增速走勢分化較大。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利潤總額達到74.7億元,同比增長44.09%,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了11.98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利潤完成33.14億元,同比增長63.15%,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
子行業中,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機械制造業的利潤增長速度比上年有較大提高,分別比上年提高了90.47和36.28個百分點。而制冷空調設備制造業和包裝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利潤增長速度則明顯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調整。機械行業的技術密集度相對較高,行業經濟效益增長受能源、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等基礎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影響相對較小,良好的市場需求會促進行業經濟效益取得較快增長。
虧損方面,通用設備制造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速調整,專用設備制造業虧損增速有所提高,行業內企業的經濟效益分化較大,虧損企業虧損額規模較大。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8.65%,增幅比上年縮小了7.94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虧損額同比增長9.6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18個百分點。
全行業銷售成本增長速度與收入基本保持一致。
2005年以來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有色金屬以及能源價格上漲較大,對機械制造業的形成較大的成本壓力,由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價格不斷有所調整,機械制造業的成本上漲壓力有所緩解。2006年1-2月機械制造業的銷售成本增長速度與銷售收入保持相對一致,通用設備制造業成本增速略高于同期銷售收入,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銷售成本增長速度與同期銷售收入增速持平,子行業中包裝設備制造業的成本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影響了行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速提高
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有較大下降,波動較大,鑄造機械、起重設備和叉車的產量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明顯提高。其中,工業鍋爐累計完成2.1萬噸,同比下降27.11%;電站鍋爐累計完成9.38萬噸,同比增長10.46%;內燃機累計生產5976.3億千瓦,同比增長1.02%;金屬切割機床產量累計7.78萬臺,同比增長7.39%。以上產品的產量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鑄造機械、起重設備和叉車的累計產量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75.64、12.96和43.53個百分點。
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礦山設備累計產量22.86萬噸,同比增長26.94%。金屬軋制設備累計產量5.36萬噸,同比增長47.03%。模具累計產量119.99萬套,同比增長29.7%。大中型拖拉機累計產量3.27萬臺,同比增長68.56%;小型拖拉機累計產量28.44萬臺,同比下降25.65%。
2006年1-2月機械制造業銷售產值的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對機械制造業的銷售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受投資增速下降、經濟增長步伐放慢的影響,通用設備制造業銷售產值的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專用設備制造業工業銷售產值增長速度則繼續比上年有所提高,反映出國民經濟的技術升級對機械制造業形成的結構性影響。庫存方面,通用設備制造業行業產成品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專用設備制造業產成品增長速度小幅度提高。
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工業銷售產值完成1541.01億元,同比增長28.27%,增長速度比上年下降2.0個百分點。其中風機風扇制造業、制冷空調設備制造業和包裝設備制造業的銷售產值增長速度下降明顯,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19.53、12.71和21.49個百分點。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業的銷售產值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提高24.55個百分點,提升顯著。2005年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工業銷售產值完成881.97億元,同比增長33.79%,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14.79個百分點。
通用設備制造業行業庫存增長速度有一定下降,專用設備制造業庫存增長速度有所提高。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產成品同比增長13.57%,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4.96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產成品同比增長15.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6個百分點。
機床、電動機產品出口增速提高較快,進口增速普遍下滑。
前兩個月機械行業出口增長速度保持較高的水平,但與上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長速度出現較大調整。2006年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出口交貨值完成253.75億元,同比增長24.21%,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0.35個百分點,波動很大。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出口交貨值完成108.45億元,同比增長30.11%,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7.88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出口增速相對較快,但也有一定調整。
子行業中,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業和包裝設備制造業的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有明顯上升,是拉動出口增速的重要行業。其他子行業的出口增長速度均比上年同期有明顯下滑。
主要產品出口增長方面,根據海關統計,2006年1月份機械及設備產品出口累計121.18億美元,同比增長24.1%,比上年同期下降9.4個百分點。其中金屬加工機床累計出口66萬臺,同比增長40.2%,比上年同期提高32.7個百分點。
進口方面,根據海關統計,2006年1月份機械及設備產品累計進口75.8億美元,同比增長6.5%,增長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4.2個百分點,進口增速相對較低。其中鍋爐進口累計30臺,同比下降30.2%;渦輪噴氣發動機進口12臺,同比增長500%。金屬加工機床累計進口7661臺,同比下降14.8%。閥門進口1593萬套,同比增長34.2%。
2006年以來機械制造業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中,機械制造業的投資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完成投資78.35億元,同比增長68.7%,比上年同期有所調整,但增速依然較快。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投資完成54.59億元,同比增長60.7%,增長上升明顯,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1.8個百分點。
未來機床需求量大
汽車及零部件、機械制造、航空航天、船舶、農田水利五大行業對機床的需求量大。從型號來說,對大型、重型機床的需求增多,對小型、一般機床的需求下降;從檔次上看,對高檔、數控機床的需求增多,對低檔、普通機床的需求減少。
汽車和零部件行業:我國今年汽車工業仍處于低速增長期,但零部件產業將加速發展。世界汽車巨頭預測,在2007年以前,低成本國家零部件采購額將達到500億美元,其中70%來自中國。所以我國汽車業重點是大量出口,預計每年的出口量將翻番。汽車發動及零部件裝備對機床的需求增加。
機械制造行業:"十一五"期間,以石化通用裝備、重型冶金機械等為主的重大技術裝備和以數控機床為主的高新技術裝備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裝備制造業中的16個領域對數控機床有著非常大、高水平的需求。
航空航天行業:隨著航空民用客機的轉包生產的規模和品種的進一步擴大,航空工業的能力建設項目將全面實施,該領域將采購一大批高速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和五軸高速龍門銑床等關鍵設備。
船舶行業:造船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今后幾年將加速發展,出口量也顯著增加。船舶工業里需求量最大的是柴油機,但現在整機和零件大量依賴進口。當前國家決定在國內生產高水平的柴油機和配套零件,所以就需要大量的高檔機床。
農田水利等行業:隨著農業機械行業的擴大和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農村對普通機床、中低檔機床也有一定的需求。特別是農村城鎮化力度的不斷加強,對機床也有較大的需求。另外鐵路行業,"十一五"將修建9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包括客運和貨運在內,這對機床行業來說,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特別是內燃機和大型機械壓力機的需求量將增長。
此外,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大型和特大型建設項目不斷開工,加上西部大開發,多功能工程機械的需要量將幅度增長。近年來,國家對基礎建設工程有所壓縮,但各種重點工程、公路鐵路建設并未停止。據預測,未來幾年是我國整個工程機械、包括多功能工程機械的旺銷時期。市場對過功能工程機械的需要量將遠遠大于對傳統的挖掘機、裝載機和其他單功能工程機械的需要量。
小功率農用輪式多功能工程機械是將輪式拖拉機改裝成工程機械,是農田水利建設急需的產品。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技術也日趨成熟。企業大力開發生產這種產品,既具備了主觀條件,又具備了客觀條件,有著廣闊的市場。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國外除歐美和日本外,基本上都不生產這種特殊的機械產品。這種產品突出的特點是一機多用、機動靈活和價格便宜,同時亞洲國家對多功能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量很大。
(以上報告都由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撰寫)
工業總產值 (當年價格) 產品銷售收入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比上年
(個百分點)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減上年
(個百分點)
通用設備制造業 1609.44 28.3 -2.13 1481.07 29.18 -1.62
鍋爐及原動機制造 241.73 29.91 -8.28 202.33 33.36 5.94
金屬加工機械制造 144.16 29.81 1.76 129.45 30.22 -2.81
起重運輸設備制造 204.11 37.39 25.12 188.27 37.04 28.47
泵、閥門、壓縮機及類似機械的制造 237.98 27.12 -2.45 220.71 31.04 2.75
軸承、齒輪、傳動和驅動部件的制造 127.02 19.68 -9.46 123.42 22.74 -7.86
風機、風扇制造 30.27 19.84 -15.05 26.15 30.41 -8.16
制冷、空調設備制造 108.19 19.5 -9.95 104.58 12.83 -28.65
包裝專用設備制造 13.51 6.77 -21.78 12.12 19.2 -19.78
衡器制造 7.95 12.17 -6.04 8.16 17.6 -5.08
專用設備制造業 945.31 33.04 14.28 850.98 34.23 14.38
1-2月累計利潤總額和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情況
利潤總額 虧損企業虧損額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減上年
(個百分點) 實際值(億元) 增長(%) 增幅減上年
(個百分點)
通用設備制造業 74.7 44.09 11.98 17.07 8.65 -7.94
鍋爐及原動機制造 13.54 62.82 -0.39 2.01 0.36 0.51
金屬加工機械制造 4.41 47.38 36.28 1.77 -10.41 -31.77
起重運輸設備制造 9.04 91.55 90.47 2.12 -3.51 -83.09
泵、閥門、壓縮機及類似機械的制造 12.15 28.0 8.61 2.38 13.02 4.23
軸承、齒輪、傳動和驅動部件的制造 6.02 34.36 -1.76 1.55 19.78 7.43
風機、風扇制造 1.34 66.35 -4.82 0.19 -9.24 41
制冷、空調設備制造 4.89 6.79 -53.94 1.59 14.03 9.48
包裝專用設備制造 0.53 -0.34 -73.72 0.27 70.13 32.62
衡器制造 0.56 17.2 27.44 0.07 19.12 18.82
專用設備制造業 33.14 63.15 63.0 15.91 9.68 6.18
1-2月通用設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
累計產量 同比增長(%) 增速減上年同期
(個百分點)
工業鍋爐 (單位:蒸發量噸) 21042.99 -27.11 -33.38
電站鍋爐 (單位:蒸發量噸) 93824.20 10.46 -59.14
內燃機 (單位:萬千瓦) 59763000.15 1.02 -11.06
電站汽輪機 (單位:千瓦) 8793500.00 37.83 -51.69
電站水輪機 (單位:千瓦) 583926.00 10.09 -33.95
金屬切削機床 (單位:臺) 77856.00 7.39 -17.94
數控機床 (單位:臺) 10917.00 31.23 4.70
鑄造機械 (單位:臺) 9761.50 84.39 75.64
起重設備 (單位:噸) 244383.54 28.60 12.96
叉車 (單位:臺) 12187.00 44.22 43.53
風機 (單位:臺) 388152.00 -14.54 -115.27
制冷空調設備 (單位:臺(套)) 894693.00 5.13 -34.62
包裝機械 (單位:臺) 15527.70 0.51 -45.44
1-2月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
累計產量 同比增長(%) 增幅減上年同期
(個百分點)
礦山設備 (單位:噸) 228615.48 26.94 -2.31
水泥設備 (單位:噸) 42550.28 -19.70 -16.73
冶煉設備 (單位:噸) 55905.40 37.29 11.98
金屬軋制設備 (單位:噸) 53611.60 47.03 -2.01
模具 (單位:套) 1199884.40 29.70 -102.75
塑料加工設備 (單位:噸) 56722.00 15.53 24.84
糧食加工機械 (單位:臺) 161243.64 14.32 -28.02
飼料加工機械 (單位:臺) 17695.00 -2.10 -26.19
造紙機械 (單位:臺) 6626.00 77.59 36.29
印刷機 (單位:噸) 10629.20 2.88 7.06
縫紉機 (單位:架) 2176650.00 58.20 57.18
大中型拖拉機 (單位:臺) 32735.00 68.56 49.50
小型拖拉機 (單位:臺) 284383.00 -25.65 -16.37
收獲機械 (單位:臺) 52886.20 48.48 39.09
農業運輸機械 (單位:輛) 268730.00 -67.75 -6.17
環境保護專用設備 (單位:臺(套)) 10242.90 47.79 40.66(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