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自主創新 太鋼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7-4-21 3:37 Friday
新年伊始,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就迎來一件高興事:入選科技部等部門今年確定的第二批創新型試點企業。
更讓太鋼人高興的是,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太鋼實現營業收入1003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近7倍,公司綜合實力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短短幾年間,他們從年產不銹鋼10萬噸左右的“小不點”,一躍成為全球不銹鋼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不銹巨人”。
太鋼人說:是自主創新為我們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差距就是命令,就是方向
成立于1952年的太鋼,是我國最早生產不銹鋼的企業,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爐硅鋼、不銹鋼和熱軋硅鋼片都在這里誕生,太鋼也一直是我國最大的不銹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業。
然而,到了“九五”末期,太鋼發展遭遇瓶頸,面臨抉擇:產品多而散、競爭力不強,作為拳頭產品的不銹鋼的產量在十幾萬噸徘徊,且質量、技術均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對此,2001年剛就任太鋼董事長的陳川平深有體會。當年12月他參加了一次不銹鋼國際會議,與會者對中國市場很關注,但一說到生產,沒有一個發言者提到中國或中國企業。“這透露出一個信號,那些國外不銹鋼‘‘巨頭’們,根本就瞧不起咱中國的不銹鋼生產。”
面對差距,太鋼謀求轉變,決定瞄準世界先進、實行以不銹鋼生產為核心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差距就是命令,就是方向!既然選擇了出發,太鋼人就沒有回頭路。”太鋼總經理李曉波說。
雖然具有一定基礎,但要追趕國際先進談何容易。太鋼毅然選擇了自主創新。他們迅速推進以不銹鋼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在國家支持下,新上了不銹鋼技改和新建項目,通過自主創新,實施高起點、高速度技術改造,迅速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擴大了生產規模。
2006年,太鋼形成了年產300萬噸不銹鋼的能力,成為全球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最先進的不銹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業。
如今,太鋼的發展贏得了全球不銹鋼界的關注和廣泛贊譽。2007年11月5日,第十屆世界不銹鋼大會首次在中國內地舉辦,主辦方選擇了太鋼所在的山西省太原市。國際著名的不銹鋼生產商——奧托昆普生產運營執行副總裁派克·埃克拉說:“不斷創新的太鋼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商之一,它的迅速崛起令世界矚目。”
投入、人才、機制:創新三要素一個都不能少
思路決定出路。要想在貧弱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投入、人才、機制一個也不能少。
科技投入不僅決定著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敗,還體現著企業發展的魄力和決心。改革中的太鋼將科技投入作為企業制度來執行。近年來,太鋼的技術開發經費累計投入近120億元,科技投入率始終保持在4.57%至5.1%。
作為太鋼科技創新體系核心的企業技術中心主任王立新說:“近年來僅中心建設就獲得公司三億元左右的投資。”目前597人的技術中心,近60%是工程技術人員。2007年,太鋼技術中心在全國438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73位上升到第4位。
在高投入的保障下,太鋼已初步建立了“以研發創新體系為主體,以工程集成體系和控制與改進體系為兩翼,以專家、行業、客戶和大學、科研院所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
“自主創新的關鍵是人,是人才。”太鋼決策者對此有著深刻認識。那么人才看重的又是什么?是待遇和環境。
2004年“五一”節,太鋼領導親手將20萬元獎金送到專家單家富手中,以表彰他在不銹鋼工藝質量改進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此舉引起太鋼職工的強烈反響,企業內部掀起了一股創新風潮。以此為契機,太鋼決定每年拿出3000萬元重獎科技功臣。
“科技獎勵基本上都獎給了一線科研人員,一批30歲左右的科研人員年收入已經達到了25萬至30萬元。”37歲的不銹鋼專家、孫銘山博士說。
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還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圍。王立新說:“針對科技人員最擔心的研究成果被擠占問題,我們提出管理人員基本不參與科技方面的評獎,申請的國家、省級獎項由一線科技人員分享。”
自主創新同樣需要機制的創新。從2003年起,太鋼建立了以科技攻關命題承包為主的技術創新機制,選擇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攻關難度的課題作為命題承包選題的重點。目前已攻克了幾十項關鍵技術難題,其中多項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太鋼還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先進操作法等群眾性的創新創效活動,形成全員參與創新的局面。
創新永無止境
陳川平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太鋼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自主創新、技術進步是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動力系統”。
持續自主創新使太鋼擁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目前,太鋼七百多項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一百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三項不銹鋼技術開發與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太鋼自主創新的成果——用鐵水煉不銹鋼,告別了單一用廢鋼煉不銹鋼的傳統思路,使不銹鋼原料適用性更強、選擇更加靈活。“當時,世界不銹鋼巨頭——韓國浦項制鐵對這項技術不屑一顧,”太鋼原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說,“現在他們開始來太鋼學習。”
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方面的科研能力,成為太鋼各項經濟指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數據顯示,太鋼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35.22%提高到了目前的70%以上。
在新技術、新工藝的支撐下,太鋼開發了客車用冷軋板、不銹鋼復合板等8大類432個新產品。不銹鋼等重點產品也進入國內石油、鐵道等重點行業,應用于三峽大壩、“嫦娥”探月等國家重點工程。
太鋼自主研發的一些產品還創造著多項市場記錄:不銹鋼貨車等產品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不銹鋼、不銹復合板、火車輪軸鋼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燒結礦、煉鋼生鐵、連鑄板坯、中板、熱軋卷板制造成本競爭力行業第一;不銹鋼制造成本全球最低,不銹鋼產品已經出口到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美日等傳統不銹鋼生產基地……
盡管如此,太鋼人還在與國際先進企業的比較中自我加壓。王一德說:“太鋼要實現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業的發展目標,還面臨不少問題。比如在技術層面上,局部性的集成創新多,原創性、革命性的原始創新還不夠,在工藝、技術方面還不能全面引領國際不銹鋼潮流。這些都是以后自主創新的方向。”
在太鋼行政樓一層的電視屏幕上,有關太鋼核心價值觀的字幕不斷飄閃,其中“不斷創新”的條目顯得特別耀眼。創新永無止境,這正是太鋼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全面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源泉所在。
更讓太鋼人高興的是,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太鋼實現營業收入1003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近7倍,公司綜合實力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短短幾年間,他們從年產不銹鋼10萬噸左右的“小不點”,一躍成為全球不銹鋼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不銹巨人”。
太鋼人說:是自主創新為我們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差距就是命令,就是方向
成立于1952年的太鋼,是我國最早生產不銹鋼的企業,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爐硅鋼、不銹鋼和熱軋硅鋼片都在這里誕生,太鋼也一直是我國最大的不銹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業。
然而,到了“九五”末期,太鋼發展遭遇瓶頸,面臨抉擇:產品多而散、競爭力不強,作為拳頭產品的不銹鋼的產量在十幾萬噸徘徊,且質量、技術均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對此,2001年剛就任太鋼董事長的陳川平深有體會。當年12月他參加了一次不銹鋼國際會議,與會者對中國市場很關注,但一說到生產,沒有一個發言者提到中國或中國企業。“這透露出一個信號,那些國外不銹鋼‘‘巨頭’們,根本就瞧不起咱中國的不銹鋼生產。”
面對差距,太鋼謀求轉變,決定瞄準世界先進、實行以不銹鋼生產為核心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差距就是命令,就是方向!既然選擇了出發,太鋼人就沒有回頭路。”太鋼總經理李曉波說。
雖然具有一定基礎,但要追趕國際先進談何容易。太鋼毅然選擇了自主創新。他們迅速推進以不銹鋼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在國家支持下,新上了不銹鋼技改和新建項目,通過自主創新,實施高起點、高速度技術改造,迅速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擴大了生產規模。
2006年,太鋼形成了年產300萬噸不銹鋼的能力,成為全球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最先進的不銹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業。
如今,太鋼的發展贏得了全球不銹鋼界的關注和廣泛贊譽。2007年11月5日,第十屆世界不銹鋼大會首次在中國內地舉辦,主辦方選擇了太鋼所在的山西省太原市。國際著名的不銹鋼生產商——奧托昆普生產運營執行副總裁派克·埃克拉說:“不斷創新的太鋼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商之一,它的迅速崛起令世界矚目。”
投入、人才、機制:創新三要素一個都不能少
思路決定出路。要想在貧弱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投入、人才、機制一個也不能少。
科技投入不僅決定著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敗,還體現著企業發展的魄力和決心。改革中的太鋼將科技投入作為企業制度來執行。近年來,太鋼的技術開發經費累計投入近120億元,科技投入率始終保持在4.57%至5.1%。
作為太鋼科技創新體系核心的企業技術中心主任王立新說:“近年來僅中心建設就獲得公司三億元左右的投資。”目前597人的技術中心,近60%是工程技術人員。2007年,太鋼技術中心在全國438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73位上升到第4位。
在高投入的保障下,太鋼已初步建立了“以研發創新體系為主體,以工程集成體系和控制與改進體系為兩翼,以專家、行業、客戶和大學、科研院所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
“自主創新的關鍵是人,是人才。”太鋼決策者對此有著深刻認識。那么人才看重的又是什么?是待遇和環境。
2004年“五一”節,太鋼領導親手將20萬元獎金送到專家單家富手中,以表彰他在不銹鋼工藝質量改進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此舉引起太鋼職工的強烈反響,企業內部掀起了一股創新風潮。以此為契機,太鋼決定每年拿出3000萬元重獎科技功臣。
“科技獎勵基本上都獎給了一線科研人員,一批30歲左右的科研人員年收入已經達到了25萬至30萬元。”37歲的不銹鋼專家、孫銘山博士說。
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還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圍。王立新說:“針對科技人員最擔心的研究成果被擠占問題,我們提出管理人員基本不參與科技方面的評獎,申請的國家、省級獎項由一線科技人員分享。”
自主創新同樣需要機制的創新。從2003年起,太鋼建立了以科技攻關命題承包為主的技術創新機制,選擇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攻關難度的課題作為命題承包選題的重點。目前已攻克了幾十項關鍵技術難題,其中多項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太鋼還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先進操作法等群眾性的創新創效活動,形成全員參與創新的局面。
創新永無止境
陳川平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太鋼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自主創新、技術進步是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動力系統”。
持續自主創新使太鋼擁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目前,太鋼七百多項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一百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三項不銹鋼技術開發與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太鋼自主創新的成果——用鐵水煉不銹鋼,告別了單一用廢鋼煉不銹鋼的傳統思路,使不銹鋼原料適用性更強、選擇更加靈活。“當時,世界不銹鋼巨頭——韓國浦項制鐵對這項技術不屑一顧,”太鋼原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說,“現在他們開始來太鋼學習。”
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方面的科研能力,成為太鋼各項經濟指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數據顯示,太鋼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35.22%提高到了目前的70%以上。
在新技術、新工藝的支撐下,太鋼開發了客車用冷軋板、不銹鋼復合板等8大類432個新產品。不銹鋼等重點產品也進入國內石油、鐵道等重點行業,應用于三峽大壩、“嫦娥”探月等國家重點工程。
太鋼自主研發的一些產品還創造著多項市場記錄:不銹鋼貨車等產品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不銹鋼、不銹復合板、火車輪軸鋼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燒結礦、煉鋼生鐵、連鑄板坯、中板、熱軋卷板制造成本競爭力行業第一;不銹鋼制造成本全球最低,不銹鋼產品已經出口到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美日等傳統不銹鋼生產基地……
盡管如此,太鋼人還在與國際先進企業的比較中自我加壓。王一德說:“太鋼要實現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業的發展目標,還面臨不少問題。比如在技術層面上,局部性的集成創新多,原創性、革命性的原始創新還不夠,在工藝、技術方面還不能全面引領國際不銹鋼潮流。這些都是以后自主創新的方向。”
在太鋼行政樓一層的電視屏幕上,有關太鋼核心價值觀的字幕不斷飄閃,其中“不斷創新”的條目顯得特別耀眼。創新永無止境,這正是太鋼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全面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