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中國經濟轉型已進入去杠桿化去產能化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7-1-20 5:52 Friday
一面是流動性格局突變,銀行間利率罕見大幅飆升并達到歷史高位(6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一面卻是貨幣當局和管理層意志堅定,堅持貨幣不放松,這是否預示著中國宏觀政策思路會有大變?而這對經濟轉型的中國將有哪些更加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迎來重要的轉折點。盡管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尚維持在7%-8%,但其背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風險重重: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地方財政債務高企、影子銀行風險飆升、產能過剩突出等問題正越來越凸顯出來,支撐經濟增長背后的代價太過沉重,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考驗。
“去杠桿化”要避免過猛
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是要邁過兩道坎兒,一道坎兒是“去杠桿化”;一道坎兒是“去產能化”,而這又直接影響中國金融與實體經濟未來的走向。事實上,中國經濟當前的現狀不僅表現為經濟發展質量差,資源效率和競爭力低下,也更表現為維持增長導致負債水平的飆升。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為基礎的負債表式擴張,導致了政府負債的提高之外,全社會總體債務率都有所提高。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全社會的債務率(杠桿率)已經上升了40個百分點。
2008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和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并針對重點需求進行擴張:比如鼓勵住房消費,啟動政府性債務融資平臺、加大周期性行業投資等,隨著銀行信貸規模擴張以及投資加速,經濟出現了強勁反彈,但包括政府、居民、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內的不同部門債務率上升都比較快,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負債表擴張性質。2012年以來,經濟處于下行區間,企業利潤增速全面下滑,以及虧損面不斷擴大導致企業賬款拖欠現象嚴重、賬款構成比例上升、賬款周轉率下降等風險開始顯露。
更令人擔憂的是,地方政府債務已經綁架了中國經濟。2010年后,地方政府通過表外貸款、企業債券、銀行間債務融資等形式“加杠桿”的態勢再度卷土重來。大量社會資金通過信托業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工商企業等實體部門,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與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面臨較大的償付風險。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統計,2012年全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城投類債券(不包括定向工具)累計達到6368億元,同比增長148%;占銀行間市場當年發行總量的比例達11%,較上年同期上升7個百分點,政府償債能力不足以及債務隱患也逐步暴露出來。
在實體經濟下滑以及債務率飆升的背景下,天量信貸更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根據央行金融統計數據,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資增加2.02萬億元,同比多1.33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32.8%。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表外融資、債券融資的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產出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和背離,釋放出來的貨幣并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和虛擬經濟內自我循環。因此,6月份以來上演的“流動性危機”和“利率風暴”,也正是監管層倒逼金融資產負債表管理,拉開“去杠桿化”的大幕的序曲,后續調控政策還會繼續出臺,金融市場余震可能還會不斷。貨幣政策需要在短期和長期之間尋找均衡,避免“去杠桿化”過猛,給實體經濟帶來新的傷害。
“去產能化”道路漫長
流動性危機只是經濟轉型之痛的開始,未來中國還必須面對“去產能化”。“去產能化”的難度絕不會比“去杠桿化”要小,也會更加漫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一直以來“大進大出”的經濟循環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周期性和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疊加使矛盾進一步凸顯。從深層次看,我國的“產能過剩”既存在市場性過剩,也存在體制性過剩。除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產能過剩外,我國工業產能的過快擴張還與投資體制轉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資沖動、資金和資源價格扭曲等體制性矛盾有關。
與以往產能過剩不同的是,本輪產能過剩是重工業部門的普遍過剩。目前,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僅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中國長期以來賴以高增長的要素基礎和國際大環境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這對于依賴于成本驅動以及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國經濟而言,意味著被淘汰出局的將會越來越多,這是中國經濟實現“升級版”必須要面對的重大考驗。
治理中國式產能過剩,必須標本兼治,有長期戰略。除了通過加快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之外,必須要在市場機制的倒逼下,加快企業技術和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從價值鏈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需要加快結構調整來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從更深層次看,必須改變考核GDP增長為核心的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體制,消除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的強烈動機,改變政府擔保與變相擔保、政府貼息,所帶來的過剩產能。中國經濟轉型絕不會像人們想象得那么順利,但中國經濟過去的模式難以為繼,不轉型更是無路可走,有些坎兒必須得邁過去
事實上,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迎來重要的轉折點。盡管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尚維持在7%-8%,但其背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風險重重: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地方財政債務高企、影子銀行風險飆升、產能過剩突出等問題正越來越凸顯出來,支撐經濟增長背后的代價太過沉重,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考驗。
“去杠桿化”要避免過猛
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是要邁過兩道坎兒,一道坎兒是“去杠桿化”;一道坎兒是“去產能化”,而這又直接影響中國金融與實體經濟未來的走向。事實上,中國經濟當前的現狀不僅表現為經濟發展質量差,資源效率和競爭力低下,也更表現為維持增長導致負債水平的飆升。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為基礎的負債表式擴張,導致了政府負債的提高之外,全社會總體債務率都有所提高。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全社會的債務率(杠桿率)已經上升了40個百分點。
2008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和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并針對重點需求進行擴張:比如鼓勵住房消費,啟動政府性債務融資平臺、加大周期性行業投資等,隨著銀行信貸規模擴張以及投資加速,經濟出現了強勁反彈,但包括政府、居民、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內的不同部門債務率上升都比較快,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負債表擴張性質。2012年以來,經濟處于下行區間,企業利潤增速全面下滑,以及虧損面不斷擴大導致企業賬款拖欠現象嚴重、賬款構成比例上升、賬款周轉率下降等風險開始顯露。
更令人擔憂的是,地方政府債務已經綁架了中國經濟。2010年后,地方政府通過表外貸款、企業債券、銀行間債務融資等形式“加杠桿”的態勢再度卷土重來。大量社會資金通過信托業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工商企業等實體部門,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與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面臨較大的償付風險。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統計,2012年全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城投類債券(不包括定向工具)累計達到6368億元,同比增長148%;占銀行間市場當年發行總量的比例達11%,較上年同期上升7個百分點,政府償債能力不足以及債務隱患也逐步暴露出來。
在實體經濟下滑以及債務率飆升的背景下,天量信貸更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根據央行金融統計數據,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資增加2.02萬億元,同比多1.33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32.8%。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表外融資、債券融資的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產出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和背離,釋放出來的貨幣并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和虛擬經濟內自我循環。因此,6月份以來上演的“流動性危機”和“利率風暴”,也正是監管層倒逼金融資產負債表管理,拉開“去杠桿化”的大幕的序曲,后續調控政策還會繼續出臺,金融市場余震可能還會不斷。貨幣政策需要在短期和長期之間尋找均衡,避免“去杠桿化”過猛,給實體經濟帶來新的傷害。
“去產能化”道路漫長
流動性危機只是經濟轉型之痛的開始,未來中國還必須面對“去產能化”。“去產能化”的難度絕不會比“去杠桿化”要小,也會更加漫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一直以來“大進大出”的經濟循環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周期性和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疊加使矛盾進一步凸顯。從深層次看,我國的“產能過剩”既存在市場性過剩,也存在體制性過剩。除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產能過剩外,我國工業產能的過快擴張還與投資體制轉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資沖動、資金和資源價格扭曲等體制性矛盾有關。
與以往產能過剩不同的是,本輪產能過剩是重工業部門的普遍過剩。目前,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僅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中國長期以來賴以高增長的要素基礎和國際大環境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這對于依賴于成本驅動以及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國經濟而言,意味著被淘汰出局的將會越來越多,這是中國經濟實現“升級版”必須要面對的重大考驗。
治理中國式產能過剩,必須標本兼治,有長期戰略。除了通過加快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之外,必須要在市場機制的倒逼下,加快企業技術和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從價值鏈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需要加快結構調整來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從更深層次看,必須改變考核GDP增長為核心的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體制,消除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的強烈動機,改變政府擔保與變相擔保、政府貼息,所帶來的過剩產能。中國經濟轉型絕不會像人們想象得那么順利,但中國經濟過去的模式難以為繼,不轉型更是無路可走,有些坎兒必須得邁過去